学佛笔记

蔡惠明:佛性与顿悟
2025-03-31 07:27

佛性与顿悟

蔡惠明

一、中国禅宗的中心思想佛性说

中国禅不同于印度禅,也有异于日本禅。慧能思想的中心是他的佛性说。《坛经)记载,他由岭南到黄梅,初见弘忍时,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弘忍问慧能日:“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日:“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和尚遂责慧能日:“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物?”

慧能答日:“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由此可知,慧能早就了悟佛性学说,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作佛。人可分南北,而佛性无南北之分,人可分獦獠(当时对携犬行猎为生的少数民族的贬称与和尚的不同),而佛性则无有差别。他在得法偈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揭示菩提树、明镜台都是空的。正如八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佛性才是真实永恒清净的。佛性,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佛性一词,和怯性、实相、觉性、自性、本性、真如、圆觉、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各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槃经》也说:“佛性有种种名,于一佛性,亦名法性、涅槃,亦名般若一乘,亦名楞严三昧,狮子吼三昧。经中还指出有三因佛性,即正因佛性,了因佛性和缘因佛性。《坛经》说:“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慧能认为“佛性常清净”,犹如“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才造成“上明下暗”的局面,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为此他提出了识心见性的学说。如《坛经》载:“不识本心,学佛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他要求人们“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并指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所以彻澄本觉体性,是学佛的主要目的;而明白觉性的是否存在,则是学佛的重要关键。《涅槃经》说;“如来之性,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要知人们的一切思想活动,正像波涛的起伏。既有波涛,必有洪水,觉性正像起波涛的洪水,所以也称性海。人们一般认为思想是大脑皮层的活动所产生,但一切神经细胞都是不断地新陈代谢,而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的影像,那怕是几十年前的琐事,每能遇缘显现,终不消失,这些影像究竟藏在那里?人们都不加深究,含糊过去,甚至看成神秘玄妙,避而不谈。实际上,所谓脑神经不过是意识的工具。假使我们依佛法修行,使意识活动,逐步停止以后,便能达到寂然无念的境地;正无念时,当前这个空寂灵明、了了不昧之心正是觉性(但切勿在文字言语上求),所以是非常现实,人人都可验证。我们不能因自己散乱心强,一时不能亲证,便否定觉性的存性。中国禅宗又称佛心宗,就是以明心见性为主,若无觉性,见个什么?千百年来,难道都是彼此欺骗吗?要知道古来僧俗大德,为佛法而献身,奋斗不息,无非要亲见此性。永嘉《证道歌》说:“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正是他亲证佛性的绝好写照!还应当指出:觉性在未证以前,只能在文字言语上讨分晓,但文字言语非即觉性,必须亲证才能如实知。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明心见性,简单地说,就是明悟妄心生灭不可得,息下妄心,彻见真性。明心见性是自我显现,自我认识,自我体会,自我肯定,也即“悟”的阶段。悟后仍要继续修行,才能“证”到佛性。所以严格地说,未悟前的修,犹如不明前进的道路,虽免盲修瞎炼,多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悟后起修,如有手电照明,前景映现,不致瞎闯。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这是一般修行“明心见性”的规律。当然也有顿悟顿证的人,他们经累世修行,积累功德,一旦豁然开悟,正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毕竟是少数,因为所谓顿证,不可能没有渐修基础,突然出见“飞跃一

直指奉心,当下契入,可说是“正直舍方便”的妙法,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容大意!所以云岩告良价:“承当此事,大须仔细。一无准师范有偈说:“亦非凡,亦非圣,当体如如绝修证,道人到此须推详,莫把识人来错认。一由于人们情见深固,妄想日多,于本来面目,难于契合,于是禅师们各出手眼,方便引导,有的参话起疑,有的即境示人,有的当头棒喝,有的机锋相逼,无非使人识情不行处,亲自领悟无念本体。

明心见性,并非解脱生死,尚须以其觉照,断惑修真。如唐圆泽已悟见性,并得宿命通。一旦与俗友李源相约同去朝礼峨眉山圆泽欲取道斜谷,李源却要取道荆州,圆泽拗他不过,同意从荆州前往。船到南浦,忽然看到一妇人在汲水,圆泽就向李源说:我原想取道斜谷,避开这妇人,因为他已怀孕待产,正待我为子,现既相遇,定业难逃,遂约三日后相见,以一笑为相,并说:一十三年后,杭州天竺寺外,当与相公再见。”圆泽当晚入寂。三日后,李源到妇人家探望,果产一子,并对他微微一笑。十三年后,李专程从洛阳到杭州赴约,在葛洪井叫听到一个牧童扣牛角唱歌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见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上前说:“泽公健否?”牧童答道;“你真是诚信君子,但我世缘未尽,现尚不能过从,后自可再见。”说明圆泽虽得宿命通,但不免生死束缚,因为见思烦恼未尽。但基础已成无明最终当破,终能成佛作祖。

二、中国禅宗的另一特点“顿悟成佛”说

慧能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他的“顿悟成佛”说。顿悟还是渐悟是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与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两派思想的根本分歧。顿悟说主张毋须长期次第修习,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即可顿悟成佛,而渐悟则认为必须累劫修行。在我国初传的大小乘禅学在成佛的步骤和方法上,理论各有差别。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学,侧重于数息行观的精神修炼,认为达到阿罗汉果位也须累世修行,积累功德,被看成是渐悟的一派。支娄迦谶、支谦所传的大乘般若学则侧重于义解,直探实相本体,被看成是顿悟一派。东晋时的支道林、道安、慧远、僧肇等把成佛的步骤与菩萨修行的“十住”阶次联系起来,认为“七住”以前是渐悟过程,到了“七住”,对“无生”(实相)法有坚定的认识,已证得“无生法忍”,虽非究竟,但也可有顿悟。这种顿悟,承认一住到七住是渐修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顿悟,被称为一小顿悟”。实际创立顿悟学说的是道生,他认为七住前没有悟道的可能,必须到十住时最后一念“金刚道心”,才有一种犹如金刚石那样坚固、锋利的能力,顿将一切妄惑断得彻底、干净,由此得到正觉,顿悟成佛。(传说他着有A顿悟成佛义兰文,但已佚。他的顿悟成佛说在当时被认为是异说,受到教内围攻,甚至被开除出僧团,南下庐山依附慧远。后来南齐隐士刘虬作《无量义经序》,提高“入空必顿”的观点,也主张顿悟成佛。南朝宋文帝和孝武帝对道生表示支持,名士谢灵运作“与诸道办诸宗论》,在理论上赞顿抑渐,情况有所改变。据记载,当北凉昙无谶初译北本《大涅槃经》时,参加译场的“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而昙无谶“临机释滞,未尝留碍”。后来梁译大本传到宋京,证实“一阐提也可成佛一。一时引起极大的震动,甚至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僧嵩非难,因而舌烂,一的传说。反映了顿悟学说艰难成长的过程。以后河西道朗为新译《大涅槃经》撰序,并着《涅槃义疏》,释佛性义,为此后诸师讲说新译作依据,更经慧观、慧严、谢灵运等加以整治,称为“南本”,使道生顿悟学说在理论上奠定基础。

慧能在《坛经》中说:“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一又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一“一念迷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他还现身说法地宣称:“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这都体现了中国禅宗是以“顿悟成佛”为特点的。不仅如此,禅宗的顿悟思想对中国哲学影响很大,如果宋明理学的朱熹所倡导的“一旦豁然开通”的功夫就脱胎于顿悟说。陆九渊提出的“发明奉心”以达到知的认识论,也源于顿悟理论。此外,传统佛教讲出家修行,而慧能则提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他还在《坛经》中多次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外离相日襻,内不乱日定。“这些改革,简化了佛教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佛教中国化的实现。禅宗思想既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印两种文化融会贯通的产物,与其他各宗派比较起来,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因此它在唐以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并流传绵延至今不断。

摘自《十方》10卷4期

End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退失道心

修行要解跟行并重,如果没办法参与道场或者团体的修行,从解的方面,目前可以看师父的光碟,或者看正知、正见的高僧大德的光碟,因为在家居士毕竟烦恼多,俗事多,没时间在经教上..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楞伽经大纲》节录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义工,今天是2004年9月26号,星期天,义工大会。讲堂落成到现在,这十几年来,诸位护法居士大德,都尽心尽力的来参与,师父非常的感念,非常的感恩。诸位今..

慧律法师:浅讲《信心铭》

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

慧律法师:如何度化家人?

问:如何度化家人?从你的行为做起:把你的个性改变得温文儒雅、谦卑、谦恭,对家人更好,让他(她)感觉学佛是有这个好处的,有大转变,又记得我的生日,还时时刻刻记得买..

慧律法师: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

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要退。众生是让你救度的,不是让你恨的,不是对着干的,要不然,你成佛以后就没众生可度了。佛陀说:要感谢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敌人最先看到你..

慧律法师: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

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我先来举个例子,看看你们能否理解。比如说,这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指的是念佛人的心),前面高空上有一个太阳,如果我把这面镜子涂黑,能..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

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看破,有两个角度∶第一,观不净、苦、空∶你想想看,这个色身从小到大,大、小便不净;有这个色身就会生病、开刀,吃得不干净就会中毒,晚上睡不..

慧律法师: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怎样才能断除妄想?那是错的,妄想本空。断除妄想重增妄,趋向圣道亦是邪。你要体会诸法本空,妄想本来就空。比如说这是清净心,前面摆人民币一百万。这个是清净心,那我们..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