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惠明:禅机和转语
2025-03-31 07:30

禅机和转语

蔡惠明

一、禅宗的演变

中国禅宗是诸宗派中的特胜法门,教外别传的心宗,主张不立文字,不落言诠,以心传心。《六祖坛经》载:“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裴休《传心法要上》也载:“从上祖师惟传一心,更无二法,”所以禅宗又名佛心宗,重实修实证。但说禅宗不立文字,并不等于不用文字。在白悟方面,它强调藉教悟宗;在悟他方面,更离不开经典。六祖在《坛经》中说:“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又说:“《涅槃经》,吾昔听无尽藏读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含经义。这些开示,说明禅宗并非完全排拨文字,所以达摩授慧可以四卷《楞枷》,黄梅、曹溪弘演《金刚》,证实经教文字,对禅宗的契悟有大助力。六祖的着名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渴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又分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

惮宗在五家七宗以后,禅风有所改变。“语录”和“灯录”风靡一时,以后又有“颂古”、“评唱”等一类禅门偈颂行世。宋克勤作《碧岩集》,影响很大,从此禅宗机语变成逢场作戏。克勤弟子大慧宗呆销毁《碧岩集》刻版,想杜绝不明根本、专尚语言的禅病。但不久又有刻版重出,宗呆的预期目的未能达到。后来他提倡“看话头禅”,将“敲门砖”给了发心参禅的学人,深受士大夫的欢迎。这种佛儒合流的倾向,影响到宋明理学的形成。宗呆同时反对天童寺正觉所倡的默照禅,称之谓“邪惮”,认为是不求妙悟,只以默照。其实此禅主张在寂默处观照体用、理事、动静、空有、明暗等,作为明心见性的方法。看话头禅应用六祖定慧等学中的“慧学一,默照禅则应用其中的“定学”,两家只是方法上的不同,它们的目标同样是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这两家禅学,自宋以后,经元、明、清三代,至今不绝。

六祖以后,历代禅师多有语录的辑集。举凡师徒传法心要、参悟验澄、方便施化、诸方学人参学所得,并互相问答、诘难、辩论、参究等,均详作记述。这肇自同八祖坛经),以后日益发展,成为禅家的一种专门文体。唐代禅宗语录不多,而且每种一般只记一位惮师言谈。如楼颖编的(善慧大士语录)(即《傅大士语录))四卷,于跟编的(庞居士语录兰二卷等。还有一些“广录”、“法要一,如裴休辑的《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和(百丈怀海襻师广录》各一卷。裴休又集《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为黄希运在宛陵时上堂说法的内容。

宋代禅宗语录、灯录大量出现,当时有二个特点:1、不仅稍有名望的禅师都有门人弟子为他编集语录,而且出现了综合性的语录,如赜藏主编的《古尊宿语录》四十八卷,广采南岳怀让以下唐宋四十余家的惮师言谈,以后又有师明集《续古尊宿语录》六卷。2、创造了以“拈古”、“颂古”、“评唱”、“击节一为名的新语录体裁。“拈古”、一颂古一主要是辑录禅师的公案附以议论;评唱、击节则是对拈古、颂古的再评述。据不完全统计,从唐到清,禅宗语录不下三百余种。棒喝、禅机、机锋、转语、公案、话头等名词相继出现。对这些名词建立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促进禅修的功夫。

二、禅机和转语等简释

1、“棒喝”是禅师接待初机的手段之一。即对于禅宗学人所问,不用语言答覆,或以棒打,或以口喝,以验其根机的利钝。相传“棒”的施用,始于唐代的宣鉴和希运。“喝”的施用,始于临济义玄,所以有“德山棒”:旦鉴住朗州德山院),“临济喝”之称。后世就用“当头棒喝”形容警醒迷误。

2、“禅机”是禅师们为引导初学契悟,往往在教授中一言一行都含有“机要秘诀”,给人以启示,令他触机生解,所以称为禅机,也有人把悟入禅定的关窍称为“禅机”。一般应是契悟,只有深透的可叫“开悟”。

3、《“机锋”指禅宗问答迅捷,不落迹象,含有深意的语句。法眼文益《宗门十规论》载:“其间有先唱后提,抑扬教法,顿挫机锋,祖令当施,生杀在手。”《人天眼目》卷三载:汾阳“霹雳机锋着眼看,石火电光犹是钝,思量疑义隔千山。”明确指出,答问必须离开思量疑义,要求敏捷,不加思索。

4、“转语”是指禅宗随机应对的话。禅师有时向对方提出某一则含有机锋的语句(无论是古人的或当时的),要求应答的人根据自己的体会作一简短的转释,叫做“下转语”。例如有僧问趟州:如何是西来大意?赵州答:庭前柏树子。看起来牛头不对马嘴,令人费解。但妙就妙在这“费解”之中。语句要简洁,一般只许一句,所以与下注脚不同。如照问句对答,那就被牵着鼻子走了。

5、“公案”原指公府判断是非的案牍。禅宗认为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可以用来判断是非迷悟,所以借用。《灵峰宗论》卷三载:“若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三藏十二部是拭疮疣纸,千百公案亦陈腐葛藤。”

6、“话头”是禅宗所参究的现成语句。往往拈取一句成语或古话加以参究。如有僧问赵州:狗子有佛性也无?趟州答:无!这“狗子无佛性”,或“如何是佛法大意”等话,就是“话头”,教人集中精神参究,作为明心见性的方法。南宋诗人陆游《送绰侄诗》:“不用殷勤举话头”。现今的流弊是把“念佛是谁?”这句话头不加参究,蓦直念去。这那里是“参话头”,实际上是“念话头”了。三、语录中机锋舆转语的启示

《五灯会元》卷六“亡名道婆”条载:“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二一八女子送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按照书中记录的口气,这裹以禅理为标准,论高下是道婆高于庵主,论是非婆主是而庵主非,虽然书中只论断而没有说明理由。如果想补理由也不容易。因为不能躲开“女子抱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或者可引同八祖坛经》所说,庵主是“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所以错了。或者更深地追索,道婆是“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两乘见解。”所以对了。这说来像是头头是道。但“道”不只是说,而且能行。要行于道,“不断百思想”而又保留“烦恼”,无妨“动心一,那又谈何容易。北宋诗人苏东坡方外友参寥诗赠官奴马盼盼有句云:“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也就不能成为美谈了。“道婆烧庵”是千百公案中有名的一个,究竟表明什么禅理?如果只是玩玩机锋,倒也可另作解释,但逭裹关键的问题不是被遣或不被遣,而是被那女子抱定的时候。依照禅理,怎样从语言的、心境的、身体的各方面来反应,就很难说清楚了。

六祖在(坛经)中谈到参禅、观心时说:

“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一日,谓众日:“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是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物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何名坐禅?对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禅,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名桦,内不乱为定。若见诸境不乱者,是真定也。”

总的说来,棒喝、禅机、机锋、转语、公案、话头等都是施设的方便,引导人道。必须以无心之法对治妄心,真心才能显现。生死涅槃本来平等,妄心歇处即菩提。有人疑惑说,人若无心,便同草木顽石,岂能参禅?这是错误的看法。所谓无心,非无心体,名为无心;心中无物,名日无心。德山宣鉴说:“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妙。”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空空才能显现妙有。

禅宗是心地法门。禅师们施设方便,重在契机,要因指见月,不能将指为月,否则就像缘木求鱼,舍本逐未了。

End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退失道心

修行要解跟行并重,如果没办法参与道场或者团体的修行,从解的方面,目前可以看师父的光碟,或者看正知、正见的高僧大德的光碟,因为在家居士毕竟烦恼多,俗事多,没时间在经教上..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楞伽经大纲》节录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义工,今天是2004年9月26号,星期天,义工大会。讲堂落成到现在,这十几年来,诸位护法居士大德,都尽心尽力的来参与,师父非常的感念,非常的感恩。诸位今..

慧律法师:浅讲《信心铭》

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

慧律法师:如何度化家人?

问:如何度化家人?从你的行为做起:把你的个性改变得温文儒雅、谦卑、谦恭,对家人更好,让他(她)感觉学佛是有这个好处的,有大转变,又记得我的生日,还时时刻刻记得买..

慧律法师: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

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要退。众生是让你救度的,不是让你恨的,不是对着干的,要不然,你成佛以后就没众生可度了。佛陀说:要感谢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敌人最先看到你..

慧律法师: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

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我先来举个例子,看看你们能否理解。比如说,这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指的是念佛人的心),前面高空上有一个太阳,如果我把这面镜子涂黑,能..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

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看破,有两个角度∶第一,观不净、苦、空∶你想想看,这个色身从小到大,大、小便不净;有这个色身就会生病、开刀,吃得不干净就会中毒,晚上睡不..

慧律法师: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怎样才能断除妄想?那是错的,妄想本空。断除妄想重增妄,趋向圣道亦是邪。你要体会诸法本空,妄想本来就空。比如说这是清净心,前面摆人民币一百万。这个是清净心,那我们..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