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惠明: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2025-03-31 07:35

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蔡惠明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最初依附于道术。当时黄老之学流行,佛教也被看作是学这成仙的方术。如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把黄老学说和佛教学说等量齐观。两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思潮纷现,而儒学思潮却呈没落迹象。佛教高僧们通过大量翻译佛经,又从依附于当时极盛的玄学中摆脱出来,使佛学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主流。随着佛教的兴盛,它与中国传统的思想——儒学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由于语言、社会观念、哲学观点和政冶态度的差异,这种冲突的激化可以从范缜着「神灭论”和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得到印证。

面对这种挑战,根据佛教“随缘不变”的原则,佛教思想曾进行适应性的改造,使深受儒学影响的广大民众信仰拥护。这一工作是由汉僧通过着书立说来解释佛经完成的。可以说,佛学实现了中国化。如我国传统的哲学着重经验认识,轻理论思维,注意对生活本身的探讨,忽视思考彼岸问题。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是有代表性的言论。老子哲学只从“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讲起,天地万物之前一片朦胧;庄子更为干脆,宣称:二八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所以对本体问题缺乏系统的论述,而在这方面,佛学作了相当精细的补充。佛教的“五蕴”教义认为,人生的本质是不自由、是苦;因为受诸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制约,生灭无常,没有属于自身存在的独自性和永恒性。“十二因缘”的教义,又揭示因果轮回的原理。虽然我国传统观念中也有“因果报应”的成份,但这是建立在“天道”观上的,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报应的主体不是行为者本人,而是他的家庭和子孙。佛教不同意这种说法,主张自作自受,个人行为,由个人承担俊果。特别是佛教中的小乘有宗为“因果报应”作了哲学的论证。有宗思想早期称“禅数学”,俊又叫“毗昙学”,它以“法体恒有”、“三世实有”为依据,认为任何个体,都有生灭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它的物种在特定条件下的显现,物种自身是不变的。也就是说,表达物种的是一般概念,所以概念也是实在的。这种观点,被许多士大夫所接受,形成了“形散神不灭论”的学说,与范缜的“神灭论”对峙,在一段时期中,成为古代哲学论争的中心。

隋唐佛教大兴,儒佛调和基本完成。佛教成为中国佛教,建立宗派,完成体系。如天台宗独造家风,标立方便法门,调和儒、道思想。父如华严宗学者李通玄,早年钻研“易”理,后潜心于“华严”,撰述“新华严经”,用“周易”思想解释“华严”。被奉为“华严宗五祖”的宗密大师也曾用“周易”的“四德”元、亨、利、贞,配佛身的“四德”——常、乐、我、净。禅宗和净土宗由于主张“顿悟”和“持名念佛”而得到上至士大夫,下至贫民百姓的广泛信仰。佛学思想在与儒学调和过程中,对儒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末明理学就是以儒学为主体,大量吸收佛教(特别是禅宗)世界观与宗教实践之后建立的。

北宋禅师契嵩曾作“辅教篇”,强调儒学是冶世的。而佛学是冶出世的。他着「孝论”十二章,系统地论证了佛学和儒学中孝道的关系,强调佛教重孝,称“孝为戒先”。他又写“中庸解”五篇,赞扬儒学的中庸之道。他在“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中谓哲学道理“皆造其端于儒,而广推效于佛”。由此可见,佛学虽然发源于印度,传入中国换,经过历代高僧对某些类似或一致的思想、观点的赞同、推崇、吸取和融合,形成了中国佛学,反过来又影响中国传统的哲学——儒学、玄学、道学等。

中国佛教宗派中真正延绵不绝的是在印度未曾成宗的禅宗和净土宗。禅宗在唐代以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思想对中国哲学留下极其深远的影响。禅宗和净土宗之所以久远而广泛得到流传的原因是由于其教理和修行方法的简易,不同于其他宗派的繁琐与复杂。以六耝慧能为代表的南派禅宗认为:人人都具有佛性,而“佛性常清净”;人人都可“见性成佛”、“顿悟成佛”。如“坛经”说:“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又说:“前念迷即佛,后念悟即佛。”“迷来经累观,悟则刹那间。”否定印度佛学讲究修行阶梯层次,旷日持久的累劫修行。提倡“举足下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净土宗则早在北魏时,昙鸾大师提出成佛有难行和易行二道,:《靠“自力”,没有“他力”扶持,要修行成佛是艰难的。他根据“弥陀大经”和“小本弥陀经”的理论,弘扬“持名念佛”,肯定依靠弥陀愿力护持往生净土。唐代道绰大师继承了昙鸾的思想,进一步把佛的教法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认为离圣久远,圣道门不是一般众生所能悟证,只有净i门简要易行。他提倡的念佛为内因,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在这以前,原有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昙鸾倡导的包括观想、实相与持名三种念佛;经过道纬到善导,转到侧重持名一门。这样持名念佛以其简易方便而流行中国古代穷乡僻村,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大众信仰。禅宗和净土宗传播的佛学思想,成为中国佛教,区别于印度佛教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国佛学还具有另一特色,就是统摄内部各类经典和各派学说,纺一各地不同的学风。在隋以前,由于南北朝的对立,佛教也形成南北两派。北方偏重于坐禅、修行、布施、造像、建寺等;南方则侧重于研究玄理与清谈。表现为禅法在北方流行,义学则在南方较为发达。隋统一全国俊,佛教学风由于南北交流,互相融摄,渐趋一致。隋唐佛教南北学风由差异到一致的转变在于:强调定慧双修、解行一致。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都强调理论和修行并重。天合宗本是坐禅一派,俊经智顗大师确定止观修法:止就是定,观即为慧。唯识宗虽有较为繁琐的理论体系,但也建立了由浅入深,从粗到细的五重唯识观,作为独特的观法。唐代后期,宗密大师提出禅教一致,强调内心的意向应和佛的言教一致,消除禅、敌对立。宋代延寿大师曾召集当时天台、唯识、华严三宗代表“分居博览,互相疑贸”,然后以禅理为准,统一各家学说,编撰:尔镜录”一百卷,成为融摄各宗的权威性着作,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延寿大师以禅师身份提倡禅净双修,后来被奉为净土宗第七代祖。实际上末代以后,净土宗已成为“共宗”,成为当时佛学思想发展的主流。

趟朴初居士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文中,曾指出在一段时期里,佛学曾是中国哲学的主流。不研究佛学,就无法研究中国哲学。同时应当赶紧研究,端整态度。他写道:

“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他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再举个例子,周老(建人)曾特给我写了两封信,要我们赶紧研究佛教。俊来我去看他,他和我讲,他曾和我国一个着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住在邻居,朝夕过从。这位史学家早年曾对佛教采取否定的态度,晚年开始系统地研究佛经,并作大量的笔记,并说自已在补课。他曾对周老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能弄懂中国文化。”

周建人先生就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胞弟,着名的生物学家,他的“赶紧研究佛学”的呼吁,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应该把研究佛学对中国哲学、文化的影响这一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以上所述,主要是论述佛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手头参考资料又不多,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但愿抛砖引玉,借此引起大家的议论,把佛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峰!

摘自《内明》183期

End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退失道心

修行要解跟行并重,如果没办法参与道场或者团体的修行,从解的方面,目前可以看师父的光碟,或者看正知、正见的高僧大德的光碟,因为在家居士毕竟烦恼多,俗事多,没时间在经教上..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楞伽经大纲》节录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义工,今天是2004年9月26号,星期天,义工大会。讲堂落成到现在,这十几年来,诸位护法居士大德,都尽心尽力的来参与,师父非常的感念,非常的感恩。诸位今..

慧律法师:浅讲《信心铭》

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

慧律法师:如何度化家人?

问:如何度化家人?从你的行为做起:把你的个性改变得温文儒雅、谦卑、谦恭,对家人更好,让他(她)感觉学佛是有这个好处的,有大转变,又记得我的生日,还时时刻刻记得买..

慧律法师: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

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要退。众生是让你救度的,不是让你恨的,不是对着干的,要不然,你成佛以后就没众生可度了。佛陀说:要感谢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敌人最先看到你..

慧律法师: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

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我先来举个例子,看看你们能否理解。比如说,这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指的是念佛人的心),前面高空上有一个太阳,如果我把这面镜子涂黑,能..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

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看破,有两个角度∶第一,观不净、苦、空∶你想想看,这个色身从小到大,大、小便不净;有这个色身就会生病、开刀,吃得不干净就会中毒,晚上睡不..

慧律法师: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怎样才能断除妄想?那是错的,妄想本空。断除妄想重增妄,趋向圣道亦是邪。你要体会诸法本空,妄想本来就空。比如说这是清净心,前面摆人民币一百万。这个是清净心,那我们..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