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惠明:漫谈念佛法门
2025-03-31 07:58

一、念佛法门最早见于《阿含经》类

念佛,就是境内所皈依的无上正觉者的意思。对修持行业来说,用这样一心忆念佛号,明记不忘的法门,就可以达到正念的现前。早在《阿含经》经类中已列有念佛、法、僧、施、戒、天为六念(见《阿含经》卷三十三第十二经)或十念(再加方便、安般、身、死四种念,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广演品》之一。经中说,修习念佛法门的人,应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专精系念佛的十号,或十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佛的十力,四无畏,五分法身等功德,依此修习,除诸乱想,其心正直,得如来法,于如来所生随喜心,观悦安稳,于如来所生随喜心,欢悦安稳,于凶险中,无诸障碍,入法流水,乃至证沙门果,疾得涅槃。经上又说,若人一心念佛而取命终,能离三恶道,得生天上(见《长阿含经》卷五《阇尼沙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力品》)。以上是以这个娑婆世界的教化佛为忆念对象的。以后,忆念对象更扩大到他方世界。例如《般舟三昧经》提倡系念他方世界现在诸佛,谓西方世界?摩国阿弥陀佛有诸相好威仪,巨亿光明,今在众中说法。若人依所闻系念阿弥陀佛名号一日夜乃至七日夜,思维观察了了分明,能于定中或睡梦中面见彼佛,因而称此法门为思维一切诸佛现前三昧。此经还说到专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得往生彼佛国土。到了大乘经出现后《阿弥陀经》就明确地指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就这是把念佛法门和求生净土思想结合起来,修习的方式和预期的胜果都有了发展。大乘佛教流行以后,在《华严经.入法界品》(晋译本卷四十六)中载有德云比丘为善财童子说普光明观察正佛三昧,列举了圆满普照念佛三昧门,得一切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门,得一切力究竟念佛三昧门等二十一种念佛三昧门及其功德,更丰富了念佛法门的内容。

二、印度的念佛法门传入中国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若三昧经》等,以后竺法护又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则译《大阿弥陀经》,?良耶舍又译《观无量寿佛经》,于是中国出现了净土崇拜。初时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东晋.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尚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信仰一般认为始于道安的弟子慧远,他于东晋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僧人、居士一百二十三人。他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由刘遗民着文勒石,以明所誓。

此后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净土宗的建立奠立基础。昙鸾之后有道绰,曾讲《观无量寿佛经》,以小豆计数近二百遍,每日诵阿弥陀佛,着《安乐集》二卷,立道,净土二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唯一出离之路。道绰弟子善导,先往玄中寺听道绰讲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着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帖疏》)等,正式创立净土宗。

善导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先后有承远、怀感、法照、少康等相弘扬。以上被称为善导流或善导系。另有唐开元时出现了慈愍流,慈愍三藏名慧日,他崇仰义净三藏赴印求法,由南海去印度七十余国游学,研习净土教义,凡十八年,回国后着《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提倡禅净一致的念佛禅。但有些学者认为这不属于净土宗流派。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流行,而且深入民间,并由于天台、华严、禅、律诸宗祖师提倡,使净土宗成为共宗。

五代末有杭州永明禅院(净慈寺)延寿,倡导禅净双修,着《万善同归集》等,弘扬净土思想。宋元两代结社之风盛行,出现白莲社、净土会、净业会等。专弘净土着名的有宋.省常、元.普度等。明代则有祩宏、智旭等,清朝有行策、实贤、际醒等,近代为灵岩印光,创弘化社,办灵岩净土道场,使净土宗得以复兴。

三、中国各宗派重视净土法门

印度净土思想传入中国后,一般以和净土思想结合的持名求生极乐世界的信仰最为流行。这是由于受龙树《十住毗婆沙论的易行品》以念佛法门为修菩萨行速至不退地的方便易行说法的影响。明末智旭在他所着《阿弥陀经解》中说:执持名号,念念即佛,不劳观想,不劳参究,当下圆明,无久无余,量为直捷。可以代表净土信仰的看法。中国各宗派的祖师大德一向重视念佛法门,不论天台、贤首、禅、律、密等高僧均有提倡,如天台宗实际创立人智顗撰《五方便念佛门》,说称名往生,观想灭罪,诸境唯心,心境俱,性起圆通等五种念佛三昧。另着《净土十疑论》说:欲决定生西方者,具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不净臭秽,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所爱境界,男女等身,深生厌离。若能如此常观不净,淫欲烦恼,渐渐减少。又作十想等观,广如经说。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二者欣愿行,复有二种:

一、先明求生净土,为欲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救苦众生。

二、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唐代贤首宗四祖澄观在《华严疏》卷五十六中倡说缘境,摄境唯心,心境俱泯,心境无碍和重重无尽五种念佛法门。贤首宗五祖宗密则在《行愿品别行疏》卷四中说称名、观想、观像、实相四重念佛门。此外,属于净土系的怀感,说有相,无相二种念佛三昧,以念法身佛为无相念佛,念报、化身佛为有相念佛。飞锡提倡通念三世佛法门,说念现在佛,心专注一境;念过去佛,了因果相同;念未来佛,于一切众生起等同想,速成三昧。天台系传灯主张以现前一心无法不具为本,即本此四不可思议之一饮念佛,有念自佛,念他佛和自他俱念三种(《生无生论》、《楞严圆通疏》卷五)。后明末智旭特弘其说,认为念自佛在观现前介尔一念之心,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百界千如,种种性相,自然具足,与三世佛平等无二,如此观测功深力到,得豁破无明,顿入秘藏。念他佛者,以弥陀果德庄严为我所念之境,或念其相好,或念法门,或念实相,总名念他佛。自他俱念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知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之诸佛,托彼果上依正,显自身之理,此即我心性本具之功德不可思议,而诸佛果中之威力亦不可思议,是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与圆因,称理而映发。(见《灵峰宗论》卷)。清代华严宗学者彭际清着《华严念佛三昧论》,谓念佛法门略有二种:一为普念、一为专念。如《观佛相海》、《佛不思议境界》等经但明自念,《药师琉璃光如来》、《阿闪(门内三人)佛》、《无量寿》等经,特明专念,惟《华严经》明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专亦普,最为圆融。他还标举五义以释全经,即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法门;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三、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门;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门;五、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门。最后结论,针对教、禅各系思想设问:如上五门,为当从一门入,还是五门入?他自解答道: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弥陀,全显自心净土,举一法身,摄无不尽。华严教旨,十住初心即同诸佛;然五位进修,不无趋向,未到妙觉,仍分阶次。直到菩萨十地,始络以大愿力,不离念佛,于一念顷,见多百佛,多千佛乃至无量数佛,所住之地,即随所见之佛而分差等。至于一般行人,纵能伏惑发悟,而未证无生,宁逃后有,不依佛力,功行难满,必待回向极乐,亲承授记,净诸余习,成满愿王,这才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其或粗窥向上,未尽疑情,犹须专一持名、发愿,加以教观重修,助发胜智,感应道交,功无虚弃,则全凭一念统摄诸门。从以上历代各家的主张里,可以看出中国所传念佛法门,不论为那一宗派所采用,都是和持名求生净土的思想结合的。这对印度原来的念佛法门说来,也可谓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发展。

四、中国净土宗的深远影响

由于净土宗修行方法的简便,人人都能做到,行住坐卧都可持念,没有繁琐理论和仪式,因此得到广泛传布,绵延不衰。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又和律宗、天台宗、贤首宗等融合,实行禅净双修,教弘台、贤,行归净土,律宗如灵芝元照以及近代的弘一律师也都提倡念佛法门,因此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八世纪时,善导的《观经疏》传入日本。十二世纪日僧源空依《观经疏》撰《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创建日本净土宗,他的弟子亲鸾又创净土真宗。中国净土宗还传入朝鲜半岛和越南。

End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退失道心

修行要解跟行并重,如果没办法参与道场或者团体的修行,从解的方面,目前可以看师父的光碟,或者看正知、正见的高僧大德的光碟,因为在家居士毕竟烦恼多,俗事多,没时间在经教上..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楞伽经大纲》节录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义工,今天是2004年9月26号,星期天,义工大会。讲堂落成到现在,这十几年来,诸位护法居士大德,都尽心尽力的来参与,师父非常的感念,非常的感恩。诸位今..

慧律法师:浅讲《信心铭》

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

慧律法师:如何度化家人?

问:如何度化家人?从你的行为做起:把你的个性改变得温文儒雅、谦卑、谦恭,对家人更好,让他(她)感觉学佛是有这个好处的,有大转变,又记得我的生日,还时时刻刻记得买..

慧律法师: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

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要退。众生是让你救度的,不是让你恨的,不是对着干的,要不然,你成佛以后就没众生可度了。佛陀说:要感谢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敌人最先看到你..

慧律法师: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

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我先来举个例子,看看你们能否理解。比如说,这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指的是念佛人的心),前面高空上有一个太阳,如果我把这面镜子涂黑,能..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

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看破,有两个角度∶第一,观不净、苦、空∶你想想看,这个色身从小到大,大、小便不净;有这个色身就会生病、开刀,吃得不干净就会中毒,晚上睡不..

慧律法师: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怎样才能断除妄想?那是错的,妄想本空。断除妄想重增妄,趋向圣道亦是邪。你要体会诸法本空,妄想本来就空。比如说这是清净心,前面摆人民币一百万。这个是清净心,那我们..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