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爱国诗僧寄禅
2024-10-04 10:54

孙昌武

寄禅(1851-1912),法名敬安,以字行,湘潭(今湖南湘潭)人。以参礼四明(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割臂燃指,自号八指头陀。后遍游江浙名蓝,声动四方。其诗才卓著,有《八指头陀诗集》传世。其为诗不主故常,宗法六朝,风格自然古朴;又规仿中唐贾岛、姚合,走枯淡一路。所作备受同时大家称许。谭嗣同称赞他的诗为当代之秀;梁启超说他是当世第一流诗僧;陈曾(字可毅,湘潭人)《读近人诗》曰:为儒为佛两相宜,世外诗心辟一奇。如此才华销受得,宣尼不学学牟尼。

寄禅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更在于他作为方外人呼应时代风潮,热情而急切地抒写救国济世的情怀,真切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激烈动荡的时代面貌,其成就在僧、俗两界诗人中未遑多让,确实当得起上述诸人的赞誉。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五十多年间是中国旷古未逢的危机时期。清廷腐败无能,以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维护着垂危的统治;在外来资本的侵夺下,经济残破,灾患频仍,民不聊生;民变蜂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事,延续十四年,扫荡大半个中国,社会全面动荡,极大地从内部削弱了国家的生机。就佛教情况论,太虚说:迨乎前清,其衰也始真衰矣。迨乎近今,其衰也始衰而濒于亡也。寄禅本人则说:嘉、道而还,禅河渐涸,法幢将摧;咸、同之际,鱼山辍梵,狮座蒙尘。

本来在鸦片战争之后,在帝国主义日加严重的侵逼之下,百业凋敝。乾、嘉以来,佛教日渐衰败,许多寺院成为破产流民的寄生之所,僧人靠经忏法事谋取衣食之资,所谓应赴僧打忏和尚游行民间,本来传统上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佛教遂沦为民间祈福消灾的迷信活动。佛教面临这样的危机局面,光绪二十四年,张之洞作《劝学篇》,又提出庙产兴学办法,后来朝命作为新政措施之一,有诏实施,更进一步迫使僧徒走散。寄禅出世,就面对这样的时势和局面。他一生奋斗也就竭尽全力做了两方面工作:作为僧人,他奋力振兴佛教,维护庙产,恢复寺院,培养僧才,团结各方僧人创建佛教团体,以凝聚、发挥教团的力量;作为诗僧,他富于诗才,精心钻研诗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与世俗文人相交流,创作出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为当时的诗坛增添成绩,同时又提供弘扬佛法的助力。

寄禅1851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石坛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俗名黄读山。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七月,围长沙,久攻不下,一路北上,年末,入岳阳,攻破武汉三镇;两年后的四月,曾国藩部将塔齐布大败太平军于湘潭,太平军走岳州、萍乡;十一月,湖南永顺彭盖南起事,自称珍明王,旋败。寄禅卒于1912年,这是辛亥***的第二年,***政府成立。他七岁丧母,十二岁丧父,给农家牧牛为生。十三岁,塾师周云帆收留他,让他作侍应,教他读书识字。但第二年周就去世了,他又不得不到镇上富家作佣工,受到虐待,遭受鞭打,晕死数次。1868年,十八岁,投湘阴法华寺出家,以东林和尚为师,取法名敬安,法号寄禅;同年冬,在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律师受具足戒。次年,投衡阳岐山仁瑞寺,从恒志和尚习禅。在寺充苦行僧职五年,参干矢橛公案开悟;又修天台法华般舟三昧,实践释迦千疮求半偈之说,刻意苦行,头上烧戒疤四十八处,身上留香疤一百零八处,两臂殆无完肤。这一时期他所在的湖湘并不平静:1870年三月,湘乡哥老会起事,五月败;十月,湘潭哥老会起事,旋败;次年四月,湖南哥老会破益阳,旋败。

对他的人生第一位起决定作用的是1871年二十一岁在岐山结识郭嵩焘的从侄郭菊荪。他曾到巴陵省视舅父,登岳阳楼,得句曰洞庭波送一僧来,述与郭菊荪,得到赏识。后者怜其少孤失读,授以唐诗和诸子百家之学。他性聪颖,开始学诗,两年后即能写出中规中矩的作品。1875年夏秋之交拜别岐山,开始行脚十年的生涯:重游岳阳楼;登临黄鹤楼;夜泊枫桥,题壁寒山寺;到杭州,游西湖;钱塘江观潮。1877年,挂单四明阿育王寺,承担洒水扫地杂役,于舍利塔前烧两指,并割下四块铜钱大小臂肉供佛,至此自号八指头陀。

对他的人生第二位起决定作用的是1881年三十一岁在阿育王寺遇见王闿运。他写诗有句夕阳在寒山,马蹄踏人影,得到王的赏识。王闿运(1833-1916),湘潭人,字壬秋,号湘绮,早年曾入曾国藩幕,以所议多不合离去,遂就食四方,从事讲学。他又是一代诗文大家,民初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列他为诗坛旧头领,冠于一代诗人之首。后来回到湖南,主持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名满湖湘,成为一时文坛领袖。

寄禅受到他的提携,特别对其诗歌创作产生很大影响。后来王闿运门下有三匠一头陀之说,谓铜匠曾昭吉、铁匠张仲飏、木匠齐璜(齐白石),头陀则是寄禅。

1884年,寄禅挂单四明山天童寺,与日本僧人冈千仞同游玲珑岩,得悉日本佛教的发展变化。日本所传为汉传佛教,历史上一直接受中国佛教的滋养。近代日本佛教的发展形势与中国佛教的衰败局面全然不同,这让寄禅深有感触。后来他致力于中国佛教的改革,也是得到邻邦佛教的启迪。

同一年,他回到湖南,受到王闿运的器重,和湘中知名之士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别号郋园,藏书家、出版家)、曾广钧(1866-1929,曾国藩长孙,维新派人士,后对***党人多所襄助)、邓白香(1828-1893,名辅纶,字弥之,善诗,时人誉为湘中五子之一)等相交往,诗学造诣日深。1886年6月15日,王闿运召集郭嵩焘、文廷式等于长沙开福寺结诗社,以寺内有碧湖,得名碧湖诗社,寄禅受邀参加。其时王闿运俨然为文坛盟主,诗社联系了当地有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参与诗社活动的亦多有识见开阔、学有成就的人士,如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梁启超称赞为国人知欧洲有文化、道术、治法,盖自筠仙始的郭嵩焘(1818-1891),晚清唯一一位力主维新的方镇大员、曾任湖南巡抚、在湖南推行新政的陈宝箴,陈宝箴的公子、协助父亲推行新政、时务学堂创建者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以及陈三立的公子、著名画家陈师曾(1876-1923),还有吴雁舟、曾广钧、文廷式、俞明震等革新派人士,王先谦、叶德辉等著名学者。诗社成为湖湘重要的文化团体,影响远播,时有评论谓招动浮薄,僧俗混杂,清议不容,可见其对推进当地革新事业的影响。本来清嘉、道以来,湖南有魏源、胡林翼、左宗棠、曾国藩等人积极引进西学,推动革新,成为思想、文化十分活跃的地区,诗社拓展、发扬了这一传统。参与诗社开拓了寄禅的活动空间,提升了他的思想境界,也促进他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1888年,三十八岁,《八指头陀诗集》五卷出版,作《诗集自述》,叙说出家行脚及学诗经过附于后。1898年,《八指头陀诗集》十卷出版,在原前五卷基础上叶德辉续刻后五卷,并作序说:其诗宗法六朝,卑者亦似中晚唐人之作。中年以后,所交多海内闻人,诗格骀宕,不主故常,骎骎乎有与邓、王犄角之意。湘中固多诗僧,以予所知,未有胜于寄师者也。可见他创作的水平和声誉之高。值得注意的是,寄禅作为热心佛教振兴事业的高僧,一生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文化界的进步人士相交往。这也是因为在精神境界上和这些人声气相投。他借助这些人开展弘法活动,并相与唱和,写出许多优秀作品。诗社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初,对于推动湖湘文化事业起了一定作用。

1889年到1901年,寄禅先后担任湖南六大寺住持(衡阳大罗汉寺,1889年;南岳上封寺,1893年;南岳大善寺,1894年;宁乡沩山密印寺,1894年;湘阴神鼎山万福禅林,1899年;长沙上林寺,1900年),大力兴教护寺。如沩山是沩仰宗的发源地,他住持以后,立志复兴,不几年,规模已很可观。这又是他的思想的重大转折时期:由注重个人苦行和救世神通转向广结善缘、造福众生。典型的例子,如1894年,湖南大旱,他曾应巡抚吴大征之命到衡山黑沙潭祈雨,但后来1895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同样请他祈雨,他却谢绝说实不能也,非不为也。

1902年,五十二岁。东南名刹宁波天童寺方丈虚席,首座幻人率领两序班首前往长沙礼请。他即辞去上林寺法席至天童寺为住持。天童寺自明末密云禅师重兴以来,规模宏大,俨然为十方丛林模范。清末住持乏人,渐趋寥落。自敬安继席以后,前后十年,任贤用能,百废俱举,夏讲冬禅,宗风大振。他认识到佛法衰微,是由于僧才缺乏。当时杭州白衣寺住持松风计划在杭州开设僧学堂,他首先表示赞同并赴杭州协助,后因松风被谋害殉教,未见成功,敬安曾作《杭州白衣寺松风和尚哀词》悼之。1904年到上海,会见夏慧卿、狄楚青等,募集资金,筹办僧学。1908年,宁波僧教育会成立,他被推为会长。他首先在宁波创办僧众小学和民众小学,是为我国佛教教育事业之始。8月,同盟会会员栖云和尚(俗姓李,曾留学日本,追随徐锡麟、秋瑾回国,隐伏僧寺进行***活动)在吴江被捕入狱。寄禅向江苏巡抚疏通保释。1911年,辛亥***;次年4月赴上海,在留云寺与各地僧众代表组成中华佛教总会,担任第一任会长;9月,赴北京,住法源寺,为各地变乱中遭侵夺的寺产到临时政府内务部交涉,反遭屈辱,回到法源寺,忧愤示寂。世寿六十二岁。

寄禅当年在四明阿育王寺得句夕阳在寒山,马蹄踏人影;又《寒江钓雪图》诗有句曰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寒江水不流,鱼嚼梅花影;在湖南游岳麓(1896)又有句意行随所适,佳处辄心领。林深阒无人,清溪鉴孤影,人称三影和尚。1881年在宁波刊出诗集《嚼梅吟》二卷,收诗三百余首。1888年陈三立等编印《八指头陀诗集》五卷;1898年,叶德辉续刻《八指头陀诗集》十卷。1904年,刊出《白梅吟》。1896年,与易顺鼎游沩山,得百首斗影诗,有自问寒潭影松风梳鹤影溪云淡无影等句,题跋者称之为百影和尚。1919年,杨度在北京再度刊刻《八指头陀诗集》,并编成其后诗作《续集》八卷。计得诗两千余首,另有《文集》一卷、《法语》两卷。后世结集为《八指头陀诗文集》。

摘自《僧诗与诗僧》

End

慧律法师:临终助念的相关知识

助念之意义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

慧律法师:佛教的宇宙观

至于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在科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后..

慧律法师:放下爱恨恩怨 得清净无染的心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

星云大师: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的真相

死亡是什么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

慧律法师:千万别做佛教的罪人

西藏密宗是正法,毁谤者为恐怖分子。“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如此)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

慧律法师: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

慧律法师:念佛恳切的心如何生起来

三界的因,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是俱生的烦恼。最初一念不觉,出现了阿赖耶,跟着阿赖耶连带生起来的,前七识。末那识生起来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非常坚固,执着阿..

慧律法师: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没有永远的东西。今天你很有钱,但死了之后,钱就不是你的。你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床铺,死..

慧律法师:佛号最吉祥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

慧律法师: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好,这像什么,你们知道吗?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颗大钻石去换一颗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钻石..

慧律法师: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贪钱、贪..

慧律法师: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就去求诊。所谓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说破见不破法,也就是破众生的知见,不破佛法。法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

慧律法师:不了解生命,我们就得不到生命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修行人,唯一拥有..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一、四烦恼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开示录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我们要立即断然的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我们必须..

慧律法师: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