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曾琦云:“无我”论
2025-04-30 06:33

无我论

曾琦云

一、从释迦牟尼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看无我的力量

《金刚经》中佛陀对他的大弟子须菩提说: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歌利王的意思就是斗诤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的故事,在《大涅槃经》、《毗婆沙论》里面均有记载,大致情形如下:

很久很久以前,释迦牟尼在一个偏僻的山洞里面坐禅。有一个叫做歌利王的暴君带着一群宫娥彩女来到山中游玩,国王游倦了就睡觉了。那一群年轻的女人就四散玩乐采花,发现了山洞里面的坐禅人。释迦牟尼当时修菩萨道,为了断除她们的贪欲,为她们说法。忽然国王醒来了,到处寻找身边那些美女,看到都在围着一个年轻男人,不禁大怒,举起手中的宝剑说:你用什么幻术,引诱我的女人?释迦牟尼说:我严守清净戒律,早就没有污染的心了。国王说:你得阿罗汉果了吗?他回答:没有。国王又问:你得斯陀含果了吗?他回答:没有。国王说:你现在这样年轻,既然没有证果,就一定有贪欲,为何看我的女人?他回答说:我虽然还有一些欲望的缺点,但是我内心已经没有色心。国王说:仙人炼气,不食人间烟火,见女色尚且还有贪恋,何况你正年轻?他回答:见色不贪,不因为服气食果,是因为心里常常想着人生无常和身体不净的原故。国王说:你轻慢诽谤仙人,说什么持戒呢? 他回答:有嫉妒才会诽谤,没有嫉妒哪来的诽谤?国王问:什么叫做戒?他说:忍辱为戒。国王就用剑砍断他的手、足、耳、鼻,问:能忍吗?他回答:假使大王把我残剩身体分割如微尘,我最后仍旧能忍,不起恨心。大家争相劝阻,可国王愤怒失去理智,拿剑乱砍。天上的护法四大天王大怒,金刚砂像暴雨一样落下。国王见状非常恐怖,赶快跪下来,长久地向释迦牟尼忏悔谢罪。释迦牟尼说:如果我心中真的没有一丝恨意,就让我的身体恢复如故!话一说完,身体即恢复如故。他又发愿说:我于来世先度大王!后来释迦牟尼成佛,去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位就是憍陈如,他的前身就是这位歌利王。

人因为执着有自己,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为了滋补自己的身体可以去杀尽一切水陆众生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因此,若有人残害自己的身体,没有人不会切齿痛恨的。然而,释迦牟尼在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不但没有痛恨之意,反而发愿今后成佛第一个就要度这个残害自己的人。这是什么力量使然呢?这就是无我的力量。因为一旦达到了无我的境界,则肉体的我已经成为假象,而永恒不变的真我就出现了。一旦真我出现,菩提心也就来了。

从释迦牟尼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来看,说出世人最大的贪欲,即是执着此身实有,而有爱欲。歌利王可以说是一个爱火烧身的人,一看自己的妃子围着另外一个男人,不禁妒火炽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将释迦牟尼节节肢解。那么,我们现在来思考当时释迦牟尼为何能够忍受这种痛苦呢?也许有人说,或许是释迦牟尼有大神通,否则一般人怎么能够忍受?但是,若释迦牟尼有大神通,可以让歌利王砍不着,或者突然消失。所以,解脱的事情与神通没有关系,这里不是神通能够解释的问题。释迦牟尼当时修菩萨道,他的肉体仍然是凡体,与我们的身体没有两样。他之所以能够忍受歌利王割截身体,是因为他发大菩提心,从而生起了无我的力量。一旦拥有了无我的力量,他的私欲也就什么也没有了,普渡众生的愿望也就生起来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就真心发愿去度面前最恶的人。正因为拥有了无我的力量,所以本来是被割截的身体,也能够恢复如故。

二、我是从哪里来的

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四大物质组合而成的,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如果把四大分解开来,哪里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呢?但是如果说没有一个真实的人存在,一旦四大组合成人,这肉体又完全是真实存在的。甚至那么微小的蚊虫叮咬,都感到痛而难忍,而一巴掌就把蚊虫打死。这个我的感觉又是从哪里而来的呢?

追溯宇宙的本源就是空,空,就是什么也没有,既然什么也没有,怎么出现了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呢?这就是应证一句俗语: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因为世界本来是空,可一旦执着有我,就产生了无明,这无明就是生命的根源。《法华经》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缘是产生的意思,这即是佛教常说的的十二因缘,可列表如下:

┌1无明:因执着而有贪嗔痴等烦恼,引起生命的产生

┌过去二因─┤

│└2行:因为有无明,就会行动,做一切事业(旧业)

│┌3识:识是初起妄念,想要托生母胎

││4名色:初托胎后,六根成形即神识与物质的混合体

│现在五果─┤5六入:长成眼等六根人形

十二因缘││6触:出胎与外境接触,三四岁对尘无知,故仅叫触

与─┤└7受: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指五六岁后至十二三岁

三世因果│┌8爱:对境生爱欲,指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

│现在三因─┤9取:追求不息,指从二十岁后,因贪爱而生执着心

│└10有:既有善恶境界,必因善恶业力而再轮回(新业)

└未来二果─┌11生:指未来之世将再生六道

└12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从整个生命流转的十二因缘来看,众生之所以轮回于六道,其根本原因就是执着有我,若知道这个我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也就没有无明,没有无明,就不会造业,不会造业,就不会得四大假合的身体,也就没有现在五果,即识、名色、六入、触、受。此身不复存在,又还有谁去爱、取、有。彼此都不存在,就不会造新业,未来的生老病死也不复存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三、无我与色空

《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我们现在的人理解为女色或美色,实际上色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的总称,并非单单指女色或者美色。但是,对于生命来说,色欲实际上又是生命之根,若是面对美色而不动心,也就很容易达到无我的境界了。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自古以来,多少才子佳人、英雄豪杰,虽然名扬一时,可是最后栽倒在这里的又有多少呢?《楞严经》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常在缠缚。因为歌利王在爱欲中缠缚,他就不会觉悟色即是空的深刻内涵,而把正在修行已经达到色空境界的释迦牟尼理解为普通人。在这里,歌利王以仙人为例来说明人不会没有离开色欲的。他不知道,断除色欲的根本在清净心。要获得清净心,释迦牟尼提出两个修行下手的地方,第一是觉悟人生无常,就是觉悟此身虽然暂时可爱,可终究要老,要病,要死的,没有任何长久的色身存在。第二就是观身不净,也就是让人透过美色的外表去观察身体的实质,里面全是肮脏的东西,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在《楞严经》中,摩登伽女一见佛陀的大弟子阿难即生爱心,求母成就婚姻。母爱其女,即以邪咒迷惑阿难,摄入淫室,淫躬抚摸,将毁戒体。当佛敕文殊以神咒救护阿难持归,摩登伽女尾追而来。佛问摩女:你要什么?摩女答∶我爱阿难!佛问:你爱阿难何处?答:我爱阿难一切,他的眼,他的耳,他的鼻,他的口,他的身。佛说:阿难眼中有泪,耳中有垢,口中有涎,身中有屎尿,成夫妻便有浊漏,有浊漏便生子女,有子女便有死亡,有死亡便有痛苦,有何可爱呢?摩女闻佛所说,恍然大悟,爱念顿消,证三果阿罗汉。可见色相本无可爱,转瞬即逝,可世人执着不放,被其迷惑。流转生死,不能解脱,此色淫之咎也!

在现实修行实践中,要面对美色达到色空的无我境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出家人虽然不娶妻,全部断除一切淫欲,可是要真正过了这一关却是不容易的。心中稍有一丝杂念产生,则前功尽弃,多少有功夫的修行人最后栽倒在这里的也不少。离开现实生活,走入深山老林修行,可能比较容易做到不犯色欲,可是若是在现实生活中,境界一来,美色缠身,还能做到不动心吗?这就很难说了。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守卫台湾时,遇到一个从广东来的高僧,袒臂端坐,用利剑去刺他,如刺铁石。论兵法也娓娓而谈。郑成功正在招募豪杰,就很敬重他。后来他渐渐骄傲,态度傲慢,郑成功无法忍受,又怀疑他是间谍,想要杀他,但是又怕杀不死他。当时有一员大将叫做刘国轩,对郑成功说:一定要除掉他的话,我有办法。他于是邀请僧人,盛情款待他,忽然说:大师固然是佛位中人,但不知遇摩登伽女,还会收纳吗?僧人说:我心空旷,心似泥土,何能动心?刘将军说:不过我还是想看看真实的情况,才肯相信。于是就精选善于行淫的美色十多人,安排大床,让他们侍候僧人,个个都是风情万种,柔情蜜意,尽天下美色妖惑之能事。僧人开始时与他们谈笑自如,似无所见。时间一久,忽然闭目不视。刘即拔剑一挥,僧人头即落下。郑成功问其原故,刘将军回答:他能够刀砍不入,是他练功的定力所形成的。他心定则气聚,心动则气散。开始时,因为他不动心,所以敢张目见色,后来闭目不视,我知道他已经动心了,只是极力在控制,所以我剑一挥,他即人头落地。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只有真正做到无我了,才能真正遇境界不动心。这个僧人既然渐渐骄傲,说明他的执着和分别心就来了。真正无我的人,永远不会骄傲,永远都会把自己视为地上的泥土一样。正像高僧印光大师所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惟独我一个人是凡夫。这就是菩萨的无我境界了。只有真正无我的人才会遇到一切境界都不动心。所以僧人自以为我心空旷,心似泥土,而实际上没有想到境界一来,这个我仍旧不能空,既然我仍旧存在,怎么能见色不动心呢?所以,虽然他已经练就刀砍不入的硬功夫,至此也前功尽弃了!

由此看来,出家确实不是一件易事,确实是大丈夫的事情。若是看不破一个色字,则出家不能成就。所以,四大皆空,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常常有初发心的学佛人,开头很精进,就想着要出家,可是他没有想到出家以后,于此色字看不破,因而堕落的又有不少。印光大师是不轻易劝人出家的,如果是女人要求出家他更是不允许,不是大师不希望人出家,而是人做不到这样的境界,还不如不出家。在家做一个居士,有夫有妻,不犯邪淫就容易做到了,这样渐渐修上去,就容易得解脱。一学佛,还不明白学佛是怎么回事,就去出家,结果是爬得高,则摔得也重。印光大师曾经给一个女居士回信说:一切众生,从淫欲而生。汝发心守贞修行,当须努力。倘有此等情念起,当思地狱刀山剑树镬汤炉炭种种之苦,自然种种念起,立刻消灭。每见多少善女,始则发心守贞不嫁,继则情念一起,力不能胜,遂与人作苟且之事。而一经破守,如水溃堤,从兹横流,永不能归于正道,实可痛惜。当自斟酌,能守得牢则好极。否则出嫁从夫,乃天地圣人与人所立之纲常,固非不可也。(《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陈莲英书)在家做好一个居士,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了。

四、无我与舍得

要做到无我的境界,我认为要从舍字做起,所谓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就说明了这个道理。首先要舍得身外之物,钱财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于此身外之物若不能舍,则只能做个守财奴,其结果是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舍得两字全在于你的内心,不一定要是大款才能做大功德。若此心真正能舍,则所得功德也无量无边。《阿阇世王受决经》讲了一个故事,阿阇世王拿出百斛麻油,从宫门到祗园精舍,到处都点上灯。当时有一位贫穷的老妇人,看见国王做好事,心里非常感伤。就拿两钱去买油,用以点灯。二钱只能得二合油,卖油人很受感动,赞赏她的至诚,就赠送给她三合。估计这些油还点不到半夜,老妇人就暗暗发誓说:如果我后世得道如佛,但愿这盏灯通宵不灭!这天晚上,国王点的灯,或明或暗,种种不同,唯独老妇人的灯,通宵达旦,光明如昼。第二天早晨,目连用袈裟扇这盏灯,灯光反而更加明亮。佛告诉目连:这盏灯不是你的威神力量所能熄灭的,这位老妇人已经在前世供养一百八十亿佛,再过三十劫就会成佛,号须弥灯光如来,只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所以今世贫穷。?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意思只修智慧不修福德,即使成了阿罗汉也会饿肚子。要修福德,就要舍得,那么布施的善行,就实在不能停止了。

不仅身外之物要能够舍,还要做到身内之物也能舍。头目脑髓,五脏六腑等等都能舍给众生。我们现在说的器官捐献就是这样了,治疗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也是这种舍。但是这种舍与佛的境界比起来还差得很远,因为器官移植往往在死后捐献,捐献骨髓也不会影响人的生命,而最高的境界的舍就是自己身上的一切,随时随地都可以捐献给众生,宁可自己死了,也要让众生活。如释迦牟尼前世修行舍身饲虎就是这样,老虎快要饿死了,释迦牟尼可以把自己的身体施舍给他,以此挽救老虎的生命。正因为释迦牟尼如此能舍,所以他就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成佛就是自然的事情。再如杭州径山院僧人鉴宗,是湖州长城人,俗家姓钱氏,是礼部侍郎钱徽的孙子。鉴宗的父亲钱晟生病时,鉴宗割股肉给父亲吃,他怕父亲不吃,就对父亲说这是牲畜的肉。父亲吃后,不久病就好了,鉴宗的孝誉闻于乡里。鉴宗以后也成为高僧而得解脱。

此外,不管是施舍身外之物,还是身内之物,都不要有所执着,不要企图获得回报,正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就叫做无相布施,只有无相布施才能使人达到无我的境界。因为世人行施舍,心希果报,就是着相,一着相,其难以得到无我的境界,下辈子就只能享受所施舍的短暂福报,不能得到最终解脱。菩萨行施,要能不住于相,做到三轮体空。第一、施空,指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实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时便无希求福报之心。第二、受空,指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故对受者不起慢心。第三、施物空,指了达资财珍宝一切所施物品本来皆空,对所施物品不起贪惜心。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透悟三轮体空的布施行,最为清净,必然走向涅槃的大解脱境界。

五、无我与禅定

禅定为梵语,禅与定都是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禅为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禅定不是佛门专有产品,不管哪宗哪派都可以修禅定。虽然一切宗派都有禅定,连魔鬼也有定,但是所修禅定的境界各有不同。佛教所修的禅定就是正定,魔鬼所修的禅定就是邪定。正邪之分,就在于是否有我,还是无我。有我所得来的禅定,必然危害无数众生,因为其禅定的目的是自私引起的。无我所得来的禅定,必然普度无数众生,因为其禅定是无私引起的。无私就产生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是最终解脱的关键。

要想获得无我的禅定境界,就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观察当下一念是有我,还是无我。有我就是私心,就是恶;无我就是无私,就是善。儒家提出慎独的修心方法,这是获得无我的禅定境界一个最好方法。《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思想和细微的念头,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旅途中又饥又渴,走到了一片桃李树下休息,桃李都已经成熟,鲜艳欲滴,这个人休息后,没有去摘桃李来解除饥渴,只是继续赶路。别人看见他这样,迷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这样傻。他回答说:桃李无心,我心有主。主人不在,桃李是不会管自己的,但是我去偷吃,我的善心则不存在了。古人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只要管住了自己的心,一切犯罪行为都可以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

要想获得无我的禅定境界,还必须学会忍。忍是心上一把刀,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任何人都有脾气,可一有脾气就坏事。一把嗔心火,烧尽功德林。说到底,这个脾气和嗔心,都是执着有我的结果,若无我了,这脾气和嗔心还从哪里来?苏东坡以为自己禅定境界不错了,就写了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首偈给对江的佛印禅师看,有点自诩的味道,禅师阅后在原纸上批放屁。仆人把信带回给主人,苏东坡一见禅师批了放屁两个字,立刻过江去质问。佛印禅师已先在岸边等候,见苏东坡过来,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之所以急冲冲过江去找禅师算帐,说明他当时很生气,所以虽然自以为八风吹不动了,还是被一屁打过江去,这就是因为有我相。

六、无我与念佛

中国禅宗是彻底扫除一切习气,令心入于一切皆空,以致连空的概念也没有了的最高境界,这可以说是到达了最究竟最彻底的无我境界。可净土宗则不同,净土宗的目的,既然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则一定还有我的存在,如果连我都不存在了,则还有谁往生呢?那么是不是念佛就要不需要无我了?非也!

净土宗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大乘佛法。无论是发菩提心,还是一向专念都是在走向无我的境界。修行净土的人,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四十八愿,也就是在发大菩提心,这种境界就是无我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通过念佛才能实现。因为众生不念佛,就要念贪嗔痴,就要产生无明,就要有轮回。念佛者,一心念佛,心中无杂念,一旦做到净念相继,即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的时候,实际上也就达到了无我的境界。

那么既然最后无我了,还有谁往生呢?既然一切无我,净土怎么会产生呢?这里必须明白一切唯心造的道理。因为产生了无我的清净心,虽然他可以回归到空的本性,可是并不妨碍从无我的清净心中产生清净的国土。正好像众生念贪嗔痴,虽然众生的本性也是空,可是由于他执着有我而有分别心,他的浊心也就形成一个污浊世界,即我们现在所住的地球世界。如果执着于一切无我而本空,否定有西方净土的存在,则不成相对论,则是狂禅,最后就是断灭论。五代宋初僧永明延寿撰《四料简》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综上所述,无我是通向解脱彼岸的航船,只要真正理解和做到无我了,离涅槃境界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百万富翁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只有无我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无我,则一切都会有。不要说我因为施舍而变得一无所有,正因为一无所有,就会变得一切都有。让我们不断铲除心中的小我和执着,让无我的境界早日来到我们的心中!

End

慧律法师:临终助念的相关知识

助念之意义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

慧律法师:佛教的宇宙观

至于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在科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后..

慧律法师:放下爱恨恩怨 得清净无染的心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

星云大师: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的真相

死亡是什么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

慧律法师:千万别做佛教的罪人

西藏密宗是正法,毁谤者为恐怖分子。“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如此)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

慧律法师: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

慧律法师:念佛恳切的心如何生起来

三界的因,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是俱生的烦恼。最初一念不觉,出现了阿赖耶,跟着阿赖耶连带生起来的,前七识。末那识生起来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非常坚固,执着阿..

慧律法师: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没有永远的东西。今天你很有钱,但死了之后,钱就不是你的。你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床铺,死..

慧律法师:佛号最吉祥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

慧律法师: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好,这像什么,你们知道吗?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颗大钻石去换一颗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钻石..

慧律法师: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贪钱、贪..

慧律法师: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就去求诊。所谓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说破见不破法,也就是破众生的知见,不破佛法。法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

慧律法师:不了解生命,我们就得不到生命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修行人,唯一拥有..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一、四烦恼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开示录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我们要立即断然的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我们必须..

慧律法师: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