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梁乃崇:多用心,少用脑
2025-05-05 11:34

多用心,少用脑

梁乃崇教授

我十年前讲解的《金刚经》,最近已经出版了(即《圆觉宗?金刚经讲义密解》),我家人看了告诉我不好懂!他们多少还听过一点,都觉得不好懂,那一般人读起来,恐怕还真是有困难。我原以为已经讲得非常简单清楚了,但事实上初步得到几个人的反应,好像不是那么容易了解。

《金刚经》所要讲的是一种超越意识的智慧,而那种特殊的状况,也只能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的方式来表达,很难找到其他的方法来呈现这样一个特质。如果我们用的是意识心,对这种状况是很难理解的,也难怪看不懂了。

佛教教人要除去贪、瞋、痴。像《六祖坛经》里面,六祖在讲戒定慧的时候曾有这样的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我现在想把「心地无痴自性慧」的「痴」字改掉,改成「心地无脑自性慧」。

因为用脑就是在用「意识心」,「意识心」即是「痴」,意识心是不会有自性慧的,不会有佛法要讲的般若智,佛法中的自性慧、般若智是属于无分别的,是直觉的我们若从「直觉」这里来体会,才能够体会佛法思议所不及的自性慧;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意识心,也就是用脑的话,心灵即在分别状态,自性慧就现不出来了。换言之,世间定义的聪明,并不是佛法的自性慧。

我有一位同修,托人入定请教华藏上师,他现在应该怎么修行?华藏祖师给的答案是什么呢?「多用心,少用脑」。多用心就有自性慧,用脑则没有自性慧,直觉出不来,feeling也出不来。

而这位同修原来就比较不会用心,但很会用脑,feeling 就比较弱。因此当我听说华藏上师给了他这样一个答案,真是拍案叫绝!因为上师的指点真是巧妙简单,一语中的!「多用心,少用脑」对他来说,是一帖最恰当的药。我想他还有另外一个困难,就是有一点搞不清楚什么状况是在用脑,什么状况是在用心,根本的困难可能是在这里。

我现在觉得要有自性慧,就是不要用脑。所以我想把六祖的偈子改一下,变成「心地无脑自性慧」。也许有人会问:无脑的话不就变成了傻瓜吗?我们怎么可以做傻瓜呢?

这里的「无脑」并不是要人做傻瓜,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你从意识心超脱出来,不要被大脑所限。并不是说没有脑筋的傻瓜就是有自性慧了,一个大脑不好的傻瓜不是表示他有自性慧,而是有个比较差的脑袋而已。

那么像阿难那么聪明的人呢?他博闻强记,多闻第一,这样的头脑是聪明的在「脑」的阶段是有「愚笨」及「聪明」的差别,但是「自性慧」也都被脑所限制了,所以阿难在开悟前并没有自性慧,只有世间的聪明。

「心」不是「脑」,所以我们要做到「心」不被「脑」所控制,也就是要超越意识,「心」这样超越以后,自性慧才会出来。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第一个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的心智活动里面,哪些是在用心,是心在运作;而哪些则是脑在活动。

自己弄清楚了,能够把握了,那才能够说:我要多用心,少用脑。

如果你根本不会把握,把脑当成心,而你却想要做到多用心、少用脑,根本就无从做起。至于要怎么把握这件事情呢?我以前常常提到大家要有feeling,没有feeling的话,修行就没有办法。如果你面对事情都是在推理,在用逻辑思考,那就是在用脑;如果你是直觉的,那就是有feeling,就是在用心。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如果能体会什么是feeling的话,就比较靠近用心;如果你做事情、想事情都是推理的,那么就是在用脑。我们要多培养feeling,多培养感性,用feeling 是感性的。感性偏向于心的成份比较多,脑的成份就比较少了,所以我们要多用心,少用脑。大家要怎么掌握这个诀窍呢?我可以提供一些我自己的实际经验。

记得我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有很多东西要背,而我这个人很不会背。老师教我们读书要眼到、手到、口到,所以书本上要划线,手中又要写,嘴巴还要念出来。因为我很不会背,所以也只好跟着做。我发现自己每次考试前可以背,考试完就忘光了。初中课文的份量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问题,我一两天内就可以把所有的东西背起来;可是到了高中以后,要在短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东西背起来,就很辛苦。

那时在报纸副刊每天都有一小方块的连载武侠小说,早上报纸送来时,家人都会抢着看,看的时候都是很快的。我发现不但是我,连同学都是一样,那些情节虽然很快看过,我们也没有要去记,却都记得。就这样每天看一点,一段一段的故事,从头到尾都记得。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那些小说情节并没有想要去记啊!也没有眼到、口到、手到,就这么看一下全部都记得了。为什么如此?我现在晓得差别在哪里一个是用脑,一个是用心。

因为看武侠小说是消遣性的,没有压力,很轻松,那时就不会去用脑,而是在用心欣赏,这么欣赏以后,很容易就记得,过目不忘;可是读教科书,拼命想要记,什么眼到、口到、手到,记来记去,都是在用脑,虽然拼命记,结果就是记不住。

那些学速读成功的人,看书都是用翻的,一本书一下子就读完了。而且根据统计,会速读的人,东西记得比较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依我现在的了解,那些会速读的人,就是学会了用心,是用欣赏的,不是在用脑,所以记得很清楚。

最近我审察自己看东西的状况,慢慢了解这个问题。我现在的记忆力比读中学、大学时还要好,原因是我晓得看东西是要用心的,不要想着去记它,而是去欣赏,自然就会记得。有些文章读起来很伤脑筋,那是作者写得不好,因为他是用脑在写,那些东西不读也罢!

像现在流行的《前世今生》,我就这样看看,没有要记它,但是里面有些情节,要用时就出来了。书里面那些比较咬文嚼字,看起来比较不顺的地方我就记不得,但读起来顺的、心里面感到轻松的那些部份却都记得,大家只要体会这么一点差别,就知道什么情况是在用心,什么情况是在用脑。

你只要反省一下自己在阅读时的状况,如果是轻轻松松把书看完了,而内容又记得很清楚,那就是在用心;如果读得很辛苦,很难读,就是在用脑。这点大家可以在生活里面去发觉,到底什么是用心,什么是用脑。

我再举自己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两者的差异,是什么例子呢?比如说每次在精舍讲《楞严经》,我发现自己有一个状况,就是原先准备得好好的,把重点写下来,然后来这里讲,常讲得不好。

什么时候讲得最好?我一点准备都没有,就任大家随便出题目给我,我临场随机回答,就讲得最好,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如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纳闷,后来才了解,原来我在准备时,是在用脑;没有准备时,是在用心,就是这个差别。

因为作准备是脑的特长,而临时问题一来,马上要回答,此时要靠脑来作业的话,会来不及,因此它只好休息,而心就开始作用了,心一作用就好办了。

所以各位有时问我问题,我讲得很精采,这是连我自己都预料不到的。偶而我把录音带拿来听,也感到奇怪,怎么讲得这么精采,自己都很欣赏,但要我再讲一遍,就讲不出来,这个状况就是用心的结果。

各位如果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是在用心,什么时候是在用脑,能够很清楚地把握,才能够做到华藏上师说的「多用心,少用脑」;如果把脑当心,就没有办法学得用心的好处,这是一般人经常会犯的错误。

说到心,它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很轻松自在,但在智慧上的能力却超过脑。如果想靠「脑」来和「心」比聪明,是比不过的,这是「心」跟「脑」的差异。

当然大家也可能有一个疑问: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只要用心,不要用脑,可不可以这样做?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没办法这样做,多多少少要用到一点脑,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用脑的世界,如果完全用心,就进不了这个用脑的世界。

绝大部份的书本和文章,作者都是用脑写作,如果你只用心读,会读不懂,用点脑才读得懂。你可以让用脑的份量少一点,但是不能够一点都没有,这是没办法的,因为完全用心不用脑的话,会离开这个世界。

然而大家最好能够学会多用心,少用脑,这样你的生活会很愉快。一般人不那么会用心,是「少用心,多用脑」的状况,生活就不那么轻松,而比较费力了。

问:刚才您说如果完全用心而不用脑的话,会脱离这个世界,可不可以请您解释一下?

答:因为这个世界是有相的,你完全用心的时候会无相,那么就不能够入相、不能够入世,也就会脱离这个世界。

问:经验的累积是不是feeling?和feeling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答:没有关系,经验的累积是用脑的,用心的东西则是无学的,不是经验,只是恢复本性。

问:我曾经在「牛顿杂志」上面看到一小块文章,讲人工智慧在发展的过程中,到最近碰到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一只很小的蚊虫,在丛林里穿梭,很快的就可以把一些东西闪过去,然后继续飞行。但是到目前为止,再高速的电脑都无法办到。

作者探讨这个问题,也观察到人的一些动作,比如开车开了很久的人,因为经验很多,技术熟练,所以在开车时都不太注意,几乎都是边开车边谈话。而且他们会注意谈话的内容,甚至还会思考和这内容相关的事情这种不专注但却又能操作的本事,是电脑很难做到的。我不晓得人工智慧碰到这样的问题,跟您刚刚所讲的用心与用脑有什么样的关联?

答:很好。这是有关联的,这表示小昆虫有灵魂,也就是说它也有本心,可以用心。而电脑没有灵魂,只能用脑。

蚊子是很会学习的,比如有只蚊子在飞,你要打它,没有打到,第二次要打它就难了,它很快就学会怎么逃避了。你第一次打比较容易,它会傻傻地被你打到;但是如果第一次没打到,而第二次想要再打它时,它就精得不得了,你一靠近,它就「咻」地飞掉了,这都表示它有心,比电脑聪明。

我以前一直想要告诉人家,电脑是没有灵魂的,但一直找不到证据来说明,你今天提的是一个很好的证据,证明电脑是没有灵魂的,也就是没有心。我以前讲到电脑的时候,说它是人意识心的一种模拟,而且一定要有人去用它,如果没有人去用,它自己不具备像人这样的独立能力。

所以人类不用害怕电脑,像科幻小说常有装了电脑的机器人把真的人都打败了,这种事情是想象的,并不会发生,因为没有灵魂住在电脑里面。当然如果有一天电脑做得够好,灵魂可以住进去了,那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了!

像我的小孩买了漫画书,其中有关于生物科技人的故事,如果科技再进步,有可能把人的基因弄出来,然后发展成另外一种人,现在的科幻卡通就画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想要真做成功,一定要做到灵魂愿意住进去,灵魂一旦住进去以后,就真的弄出一个生化科技人来了。

问:我现在对人慢慢有感觉,比如有一次看到一个女孩子在做事,可以感觉到她的心很柔顺,只是经过看一下,就有这种感觉。又有一次碰到一个酒鬼,他的心好像很邪恶,很贪婪、很吝啬、也很愚痴,这些我也感觉到了也就是好的和坏的我都能感觉得到。

我现在想请教的是:如果碰到坏的,自己好像有被拖去的感觉,比如说酒鬼来跟我说话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有被他的习气沾到一点,大概要经过一、两天才能把这些东西消除掉。我想请教您像这种感觉太多是不是不好?

答:并不是说你感觉到了才被沾到,就算没感觉也会被沾到。

问:对!对!我以前被沾到的时间更久。

答:并不是你有感觉才被沾到,你没感觉一样被沾,而且沾的时间更久。

问:有感觉才能看得更清楚?

答:对!你这种情形就是有 feeling,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状况。我常常跟人家谈话,当下观察自己,发现和高明的人谈话,自己也会变得高明起来;遇到昏头昏脑的,我也昏头昏脑,一点也不高明,怎么是这样的呢?我现在才了解这就是 feeling。

因为我在跟一个人、一个对象谈话时,我想要他懂,希望能与他沟通,就要去感觉他的状况,如果他的心很钝、很乱,我也跟着混乱,有点糊里糊涂其实这就是那个对象心里的状况。

以前我搞不清楚自己怎么会变得这样,现在晓得这是 feeling的关系。一旦晓得这是feeling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去用它了,不然会以为自己有毛病。

Feeling 到后来会变得非常灵敏,比如说我本来要和人谈一件事,而那个人打心里就不想听我讲那一类的事情,此时就有一个状况:我一想到那件事情时脑筋会突然停顿,想不动。其实这件事我早已想好了,但是要面对的这个人,他正好不要听,我就觉得自己的心被卡住了,要去想这件事情就转不动。

现在我知道了,脑筋会变钝、想事情想得不灵光的原因是对方不想听,所以自然讲不出话来;如果碰到一个人很想听,我心里就会自动浮出一些话讲给他听。

所以在座也有些同修曾经问我是不是有「他心通」,好像每次他想要听的话,我就会讲,可是我不觉得自己有这种能力啊!经过一番审查,就发现我自动会讲的东西就是有人想听,我才会讲这种应对方式本身就是顺着feeling在做;若讲深一点,就是顺着「菩提心」在做,并没有刻意设计好要这样做或那样做,所以是没有准备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问我问题,我临时随机的回答会比较好的缘故,因为此时是顺着「菩提心」在做。举这些实例是给大家做参考,藉此可以了解各位自己的心性和烦恼。

问:请问您一个问题,最近我在写博士论文,我都是先知道答案,然后再找理由,编出一个合逻辑的程序。因为写论文,整个过程要很严格,一般人都是从假设开始一步一步往下推,经过严格的过程,然后才得到答案。

可是我发觉自己的过程不是如此,我是先知道答案,然后把假设做好一点,应该说是倒回去找理由。我问自己为什么会知道答案,我想不出真正的原因,就是有这种问题存在。

答:很好,很好,这个例子太好了!用心做事就是这样,不需要辛苦地思索,答案一下子就出来了。事实上其他人也是如此,你看很多人在辩论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先认定是什么结果了,他所讲的那一大堆道理,都是后来找的。

科学家做研究是否仍是如此?还是一样的,其实他们心里面早已有答案,也有认定,但是不认为这样算数,一定要整个按逻辑的方式推衍下来,才算得到真正的结果这是科学的理论部份,假如实验也能做出同样的结果,那么整体才可说是对的。

各位也许会想这样推出来的东西,不是在凑答案吗?因为是先知道结果,然后再凑成符合答案的过程!其中逻辑的推演是不变的,但是假设的部份是可以调整的,那岂不是自己造的结果吗?其实要造什么结果都可以造得出来,但是科学还有另一个把关的层次实验,如果没有实验,就根本搞不清楚答案是对是错。

未经逻辑推演,事先就得到答案,那是心给你的。因为心是空的,会无中生有。不过你所做的研究能自己先得出答案,事前多多少少要用过一点脑,不能完全排除用脑。至于这样的答案要电脑弄出来,门儿都没有。现在有人相信,用电脑来推算,可以把所有的答案推演出来,若用佛法的观点来看,这种想法就是「痴」。

王守益教授:

刚才谈到科学,我做科学做了几十年,应该有一点意见。科学家中重要的有两位先生,一位是爱因斯坦,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还有一位是俄国人蓝道(L.D.Landau)。他们最成功的地方是用猜的,其实「猜」就是用心,用心最好的法子就是猜。猜出答案后,再从前面推导出来,最后用实验来证明。

蓝道有一套书《理论物理》(Theoretical Physics),非常好,也很完整,不过那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由他提供观念,再由另外一位科学家Lifsitz 帮他写的。他有的文章答案是对的,理论推导则是错的。

所以第一流的物理学家是猜的,第二流是用思维的,第三流是用数学推演的,那就很差了,做起来很辛苦,只能保持饭碗。

另外我想补充「心」和「脑」的部份,当然这是用现代的语词来讲,现在我想回归到佛学的术语。《六祖坛经》里有一句话:「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要分别一切法,基本上要用到「心」,但不起分别想,就是要少用分别意识(脑)。也就是「直心是道场」,这点华藏上师曾经讲得很深入。

若要用意识时,最好是和本心连起来。圆瑛法师也曾讲过「用根不用识」,也就是不要用识心。从根、尘、识来看,识心多的话,自性本心就给障住了。用根就是不起分别想。我就补充这些。

答:王教授刚才举爱因斯坦及蓝道这两位大科学家为例,蓝道那套书的确是如此,意见是他的,但字是别人的,里面的结果有许多不知是怎么推的。到现在还没推出来的都有,但是它的结果是对的,所以蓝道也跟你一样,是用心的。这也显示要做出真正精采的东西都是用心的,用脑做不出来,用电脑更做不出来。

王守益教授:

蓝道后来出了车祸,大概脑筋受伤了,回头再看自己的书都看不懂,心已经受到阻碍了。

问:禅宗说要「离心意识参」,是不是要人用心的意思?

答:要离开意识心参,就是用心参的意思。好!我们今天就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梁慧伊居士记录

End

慧律法师:临终助念的相关知识

助念之意义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

慧律法师:佛教的宇宙观

至于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在科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后..

慧律法师:放下爱恨恩怨 得清净无染的心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

星云大师: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的真相

死亡是什么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

慧律法师:千万别做佛教的罪人

西藏密宗是正法,毁谤者为恐怖分子。“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如此)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

慧律法师: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

慧律法师:念佛恳切的心如何生起来

三界的因,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是俱生的烦恼。最初一念不觉,出现了阿赖耶,跟着阿赖耶连带生起来的,前七识。末那识生起来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非常坚固,执着阿..

慧律法师: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没有永远的东西。今天你很有钱,但死了之后,钱就不是你的。你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床铺,死..

慧律法师:佛号最吉祥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

慧律法师: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好,这像什么,你们知道吗?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颗大钻石去换一颗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钻石..

慧律法师: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贪钱、贪..

慧律法师: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就去求诊。所谓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说破见不破法,也就是破众生的知见,不破佛法。法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

慧律法师:不了解生命,我们就得不到生命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修行人,唯一拥有..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一、四烦恼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开示录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我们要立即断然的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我们必须..

慧律法师: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