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星云大师:特殊的教育法
2025-05-30 08:34

特殊的教育法

时间: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六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对象:法师、居士(弟子永传记)

一.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

二.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

三.以古证今的启发教育

四.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大家好!我们这一次夏季佛学讲座,我第一天讲了佛陀的教育法,昨天讲了丛林的教育法,今天我要讲的是特殊的教育法。

所谓特殊的教育法,就是跟平常的教育法不一样。佛教里面有些什么样特殊的教育法呢?我分四点向大家做一个说明:

一.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

有时候,一种坏毛病,如果以毒攻毒来治疗,那个毛病反而痊愈得快。一个能干的医生,用砒霜毒药都能治病;所以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语说: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成邪。一个圣者或正人君子,无论什么样的法,什么样的古德名言,甚至风花雪月,都能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如果是邪人,心念不正,就是圣贤的启示都可能被扭曲失当,造成错谬。

举例子说:在佛陀弟子当中,有一个人非常的愚钝,名叫周利槃陀伽,他不会念经,连一首偈子的上下句都背不牢。有一次,为了不会诵经,被师兄责骂了一顿,自己也觉得惭愧难过,就躲在墙边哭泣。给佛陀知道了,就问他为什么哭呢?

我太笨了,不会诵经。

你做什么工作?

扫地。

佛陀见他老实木讷,就用特殊的教育法对他说:

你既然会扫地,用的那把扫帚,总应该记得它的名称,从今天起,你每天不要念佛号,也不要诵经文,就念扫帚、扫帚好了。

周利槃陀伽从此就念扫帚、扫帚,久而久之,心里也想到一些问题:外面的尘埃、肮脏,可以用扫帚去扫;心上的烦恼无明,应该用什么来扫呢?因为他想到心里的烦恼垢秽要去除,心里面的般若就慢慢地亮起来,光明起来了。

是愚笨的人,就用念扫帚这种笨方法教他,也能使他开悟,这不就是佛陀权巧方便的教育吗?

有名的鬼子母,是一个凶恶残暴的女人,专门偷人家的小孩来吃,满足口腹之欲。佛陀为了教化她,等她不在的时候,也把她心爱的孩子悄悄地抱了走。鬼子母失去了心爱的孩子,呼天抢地的痛哭,四处寻觅,佛陀就告诉她:

鬼子母!你爱你的孩子,天下的父母也都爱他们的孩子啊!

鬼子母受了佛陀的感化,从此不再偷别人的孩子,并且皈依佛陀,成为佛门的弟子。为了彰显正法,让愚痴的人也都能亲近受用佛法,有时候不得不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度化,像佛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不就是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吗?

有名的智舜禅师在打坐时,忽然有只中箭负伤的野鸡逃窜到他的袈裟下躲藏,智舜禅师动也不动。不久,猎人气喘咻咻地跑了来,说:

我的野鸡刚才逃到你这里,请你还给我。

智舜禅师劝他:上天有好生之德,你饶过牠吧!

猎人不肯:和尚!你可真慈悲,说的这么漂亮,这只野鸡够我做一盘菜,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呢!

过去在山崖水边,云水行脚的出家人,身边带着锡杖、带着戒刀,就是为了护身,保卫自己。智舜禅师因为这个猎人实在难以理喻,只得取出随身携带的戒刀,把耳朵割了下来,对他说:

我这个耳朵送给你,可以回去做一盘菜,当晚餐了吧!

血光映现中,猎人大惊失色,立刻知道了自己的残暴。

有名的唐三藏玄奘法师,到尉迟公府上拜访,很欣赏尉迟公的儿子,看他年轻有为,假如出家的话,一定可以成为一代大师,他就问这个年轻人:

你跟我去出家,好吗?

年轻人听了,哈哈大笑:

简直笑话,我怎么会跟你去出家呢?

玄奘大师在当时是很受大唐皇帝的尊敬,尉迟公也很崇仰他。就直截了当地说:

你的根器这么好,我今天要定你做我徒弟,你非得跟我出家不可。

这个年轻人说:你要我出家,好!只要你依我三个条件,我就跟你出家。

玄奘大师说:有条件,那就好办了,你说!哪里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我是个读书人,无论我走到哪里里,你要有一辆车子装我的书,随我到哪里里。

玄奘大师一听:噢!我就是喜欢读书人,没问题,这个条件可以答应你。

第二个条件,尉迟公子说:我喜欢吃酒,无论到哪里里,要有一辆车子装满美酒随我走!

玄奘大师这一听,为难了:佛教的五戒之一就是不饮酒,我度你出家,你却还要我特地装一车酒跟在你后面,供你随时享用?这在我们听来,未免太不合理了吧!但是,玄奘大师为了爱才,仍慨然应允:

好吧!第二个条件也答应你,第三个条件是什么?

尉迟公子说:你看,我这么年轻,我最欢喜的就是美丽的姑娘,所以,第三辆车子里,要装着千娇百媚的女子,我到哪里里,她们就跟我到哪里里。

伟大的玄奘大师,他有微妙的权巧方便教育,他说:

好!统统都承认你!

这个年轻人最初不懂佛法,美酒佳人,统统都要;懂了佛法以后,当然他什么都不要了。这位尉迟公子,就是后来继承唯识宗的慈恩窥基大师,也有人称他三车大师,就是因为他和玄奘大师之间的这一段得度因缘。

过去的大德们,因为有这种权巧的教育,真是什么样的人才都能接引到正道上。禅宗的语录公案里,有一段婆子烧庵的典故,也是说明如何以毒攻毒的权巧教育:

有一位虔诚的老婆婆,把房子让给一位参禅的师父,每天供养他,这位禅师一修就是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老婆婆想考验他,二十年来的功夫修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就吩咐年轻美貌的女儿说:你送饭过去,趁他不注意的时候,上前把他抱住,叫他跟你说话,他说什么话,你回来告诉我。

那女儿照做了,回来告诉老婆婆:母亲,我到了那里,抱住禅师,叫他说话,他说了两句话: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上一句的意思是说:禅师像枯的木头长在山边,没有生机,没有感觉,表示不动心;下一句三冬无暖气,是说几个冬天过去了,没有再动一点妄心。照讲,修行到了这种功夫,也很不错啊;可是老婆婆一听,很失望、很伤心,立刻放了一把火将房子烧毁,还责骂禅师:我二十年白白供养了一个俗汉啊!现在我不供养你了,你请吧!

这个禅师被赶走以后,觉得很惭愧,在外乡云游了一番,又回来了,还是请老婆婆方便,成就他,给他一个地方,让他继续参禅,又再参了三年。老婆婆又教女儿去试验他:

你再替我送饭去,抱住他,叫他说话。

这一次,年轻貌美的小姐抱住禅师的时候,这个禅师怎么说呢?他说: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千万不要给老婆婆知道啊!

小姐听了这话回来,照实告诉老婆婆,老婆婆一听,欢喜得不得了,她说:

好啊!好啊!我终于供养了一个真正开悟的大禅师了。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能给别人知,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悟的境界,因为本心里的世界只有直下承担,生命里的蜕化只有个人知道;千言万语说给人听,没有人懂得,没有人知道啊!禅师已不是当年那种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的自了汉,他现在是真正觉悟,直下承担的人了。自己虽然无所不知,别人不了解也无妨。因为悟的境界是内证,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禅师第一次被老婆婆烧庵逐出,是因为他锋芒太露,不知内敛,虽参得禅的貌,却没有禅的髓;第二次面对考验时,禅师已经融合了妙高顶上,不容言传的义谛,老婆婆派人来套话,他就无一句话。

二.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

有的人讲经,只有讲理没有讲事,太抽象、太玄妙,不容易懂得;有的人只讲事,不说理,又不能深入,不能使人心领神会。最好事以理显,理要事明,也就是事理要圆融。讲话、写文章更要有事有理。《华严经》是佛教经典之王,它也只不过讲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有时候,这个道理需要从事上来说明;有时候,那一个道理需要从理上去解释。

过去有一个寺院,客堂里挂着一幅对联: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第一句须弥藏芥子,是说须弥山很大很大,处处可以藏一粒芥菜子;第二句芥子纳须弥,这可难说了,一粒小小的芥菜子怎能把须弥山放到里面去呢?

唐朝一个很有名的读书人叫李渤,因为读过的书达万卷之多,所以也有人称他李万卷。有一天,他在智常禅师的道场看到这幅对联,就对智常禅师说了:

唉!你们出家人文学太差了,这样不通的句子,也敢把它挂在墙上?

禅师说:怎么不通呢?第一句可以从事上去解释,第二句要从理上去推想。

这个读书人仍然不能理解,智常禅师就说了:

儒家也有两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你知道吗?

当然知道啊!

那么,请你告诉我,你读书破万卷,万卷书读到哪里里去了?

那个读书人拍拍肚子:万卷书都到这里来了!

禅师拿了本书说:既然万卷的书都可以读到肚子里去,我这一本书,也请你放到肚子里去吧!

读书人一怔:这是什么话!?我是把万卷书的道理读进肚子里,这一本书是东西,我怎么能放到肚子里呢?

智常禅师一听,笑了:万卷的书可以读到肚子里,那是理;芥子纳须弥,那也是理啊!

有的东西从事上就可以解释,有的东西要从理上去体会;所以佛经很重视以事明理这种圆融的教育,像《法华经》、《华严经》、《大宝积经》,都好像在说故事一样,道理就在此。有人说佛法很深、很难懂,其实佛经很浅,都在讲故事,只是故事的道理很深,不容易懂。像《法华经》里有名的穷子的譬喻,说明穷子有土中宝藏,衣里明珠,但是自己却不知道啊!

有一个老父亲,家财万贯,因为担心儿子太小,将来等他长大了,家中的财富不知是否能维持到那个时候,就赶快把那许多金银财宝埋藏在地下,希望儿子长大了,就可以用那些埋藏的金银财宝。后来,不幸家里遭了火灾,穷了下来,老父亲也死了,那个儿子怎么办呢?只好流落街头做乞丐,他在外面乞讨,不知道家中有财宝,他忘记了!

这譬喻什么?譬喻我们自性都有一个宝藏--真如佛性,可是我们自己不知道,任它流落在尘世间,贪好世间五欲六尘的蝇头小利,去讨那一点东西维生,本性宝藏反而不晓得善用。

另一个衣里明珠的譬喻也一样:父母怕儿子未来生活穷困,又不能一直照顾着他,等到父母去了,他怎么办呢?就把一颗夜明珠密缝在他的衣服里,希望这衣服跟随他,将来没钱时,把这颗衣里明珠卖一卖,也能一生无忧啊!可是,这个穷子不知道衣里有明珠,依旧终日乞讨为生。

我们本性里面有一个真如之光,一个佛性之光,我们也不晓得去用它,所以流转三涂六道,受种种的业报苦刑啊!

佛经上说:众生虽然是千差万别,可是每个人的真如自性都是平等平等,一样一样的,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就怀疑了:张三、李四、老人、小孩、圣贤愚痴,明明是有差别,怎么说是平等平等呢?

这个道理,要把它说清楚,只有以事明理。举一个例子来譬喻,就可以明白了。一群牛,有黄牛、黑牛、白牛、花牛等颜色的不同,但是,挤出来的牛奶,黄牛的牛奶是白色的,黑牛的牛奶是白色的,白牛的牛奶是白色的,花牛的牛奶也是白色的,你就可以明白:不同颜色的牛,挤出来的牛奶都同样是白色;不同的众生,佛性都相同,这道理还不懂吗?

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教法里,像本事、本生、因缘、譬喻等,多少部的经,都是以事来明理,可见事理兼融在弘法上的重要性。

我们的佛学讲座,承蒙大家来参加,如果光是讲理,讲理比较容易,但是讲理不一定大家都可以接受;讲事,各位不要以为故事很好讲、很浅,不是这样。我每次要讲演的时候,感到最苦的就是:佛经的道理很多,但是要举大家都听得懂的事例,大家一听就明白的事例,这是不容易的。

我现在说一段经里面以事明理的譬喻,非常精采:

有一个出外旅行的人,他经过一处旷野,忽然身后窜出了老虎,一路追赶他,为了逃命,他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旷野中没有地方可以藏身,慌乱中一看,啊!有一口枯井,到枯井里藏身不就好了吗?这个旅行的人赶紧逃到井里,一看,吓!井底有四条毒蛇缓缓蠕动着,怎么办呢?还好,井里头有一条老藤垂下,旅人就吊住这条藤,悬在半空中,让脚不要着地,毒蛇就咬不到他了,他心里就想:不管是上面的老虎,还是下面的毒蛇,现在都奈何不了我了吧!正在得意之际,一看,不得了!井上面有两只老鼠,一只黑,一只白,正吱吱嘎

嘎地咬囓这条藤。万一藤断了,掉下去,不是被咬死了吗!?正在紧张恐惧的时候,井口飞来一群小蜜蜂,嗡嗡嗡地盘旋着,掉下来五滴蜜,这旅行的人舔着这五滴蜜,喔!好甜哪里!一时之间忘记了危险。

这一段譬喻在说明什么道理?这一个旅行的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大家;行走在旷野上,就好比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老虎追赶我们,老虎就是比喻无常的风在逼迫我们;我们赶快躲到井里,那口井是什么?就是生死的深渊;这一个深渊里面有四条毒蛇,就是四大五蕴,我们人的身体就是由这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比方说:地大就是指我们坚硬的骨头、头发;水大,像我们的痰啊、便啊、溺啊都是;火大,指我们的体温;风大,就是我们的呼吸;这当中,只要一大不来,人就不能生存了。四大的毒蛇要来吸噬我们,分食我们,还好,我们有一条生命的藤,这藤是我们的生命线,要好好把握它,不可以放弃,它是我们生命的依据啊!这条生命线本来是给我们依靠的,却来了黑、白两只老鼠要咬断它。黑白老鼠是什么?比喻黑夜和白昼,昼夜循环就像黑白老鼠要把我们的藤咬断,在这种生死关头,应该要很着急;一群蜜蜂滴下了五滴蜜,这五滴蜜是什么?就是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大家享受财、色、名、食、睡,咦!很好嘛!很有味道啊,就忘记了生死炽燃的可怕!

据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读到这段丘井空聚落时,非常震撼,后来托尔斯泰趋向宗教,据说受这一段丘井的譬喻影响很大。

我们人除了被比喻成丘井、枯井之外,也有比喻成空聚落、房子。我们的身体就好比房子,我们就是这房子的主人翁。有时候,主人翁不住在房子里面,或者是我们主人翁虽然住在里面,却没有权利管辖这间房子,那么,这间房子谁来住呢?--六个强盗住在里面。哪里六个强盗呢?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以及一颗爱分别的心。这六识好比六个强盗土匪,住在里面,天天想捣蛋、作怪,危害我们自己。你们各位难道不感到自己终日被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强盗搅乱,身心都不得安宁吗?人家随便讽刺你一句话,你听到了,噢!生气了!眼睛看到不满意的,噢!生气了!吃的东西不好吃,把盘子掼到地上,噢!又生气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住在我们的身体房子里,就是这么捣蛋啊!

我们要唤醒已经沉睡的主人翁,叫他做自己的主人,管理这六根的土匪啊!

这样子的比喻,多切实啊!佛经里,有很多深奥的义理,都是用因缘、譬喻来讲,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三根普被的,目前在台湾有不少佛经,或原文,或白话翻译,其中流通最广的一本是《百喻经》,因为它以活泼的譬喻传达深奥的佛法;而不是以深奥的理论来阐释佛法,让佛法更深不可解,所以能广受大众喜爱。这种以事明理的圆融教育,在佛经里实在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法。

三.以古证今的启发教育

佛法很重视根据,在佛陀的十二分教里,那个本事、本生、因缘等,大部分都是佛陀用过去的事情,来启发时人的心灵。说慈悲,就说过去生中,我是怎么样慈悲,怎么样慈悲;说精进,就说过去生中,我是怎么样精进,怎么样精进;说持戒,就说过去我是如何持戒,如何持戒,所以今生才得以成佛。他都以过去的修行,来证明现在应该怎么做,才会这样。这也就是佛教常说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像佛陀在《金刚经》里,就说明自己成佛也是有凭有据,是因缘果报的累积,不是侥幸得来的。《金刚经》说:过去燃灯佛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这就是以古证今啊!

佛陀曾经开示弟子,他是如何精进修道的,他说了一个故事:

在很远很远以前,我还是鹦鹉身的时候,有一天,附近的山林失火了,我很着急,拚命衔水想灭火,因为山林里的动物、昆虫很多,我要把火熄灭才能救牠们。有人就笑我:这么自不量力,一只小小的鹦鹉,杯水车薪,鸟嘴里衔的那一点水,怎么能把大火扑灭呢?但是,我不被那许多人动摇我的信心、愿力,我认为只要心中有坚持,能精进,一定可以达成灭火的心愿。

佛陀用过去精进的事例证明,让当机众及后来的弟子们警醒:要成佛道,当如是精进。

说到慈悲,佛陀也对弟子们说了这么样一个故事:

我过去生中是一只美丽的九色鹿。有一天,这个国家的皇后梦到九色鹿,渴望得到九色鹿的皮,国王就贴出告示,如果有人活捉九色鹿,就有重赏。这个告示勾起了一个猎人的贪念。由于多年前,他曾经在山里迷路,好几天没吃没喝的,病倒在深山里,后来被九色鹿救了一命,猎人很感谢,又不知怎么表示才好,九色鹿告诉他:只要你答应我,不将我的藏处告诉任何人,就是最好的回报了。多少年来相安无事,猎人几乎都遗忘了。如今在重赏诱惑下,猎人忘恩负义去揭了榜,泄露了九色鹿的藏处。国王立刻派人入山猎射,把九色鹿捕捉回来,活剥牠的皮。当九色鹿鲜血淋漓,哀号不已时,猎人终于良心发现,向九色鹿忏悔地说:九色鹿啊!你是鹿中之人,我是人中之鹿啊!

佛陀常常用这些无量劫前的事情,来启发大家的信仰心、慈悲心。

对于如何降伏内心的烦恼魔,佛陀也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过去,有一位锄头贤人,他原是个农夫,一天到晚拿锄头锄草种菜,后来他发心要出家,出了家之后,觉得很不习惯,就还俗回去种田了。但是种田实在辛苦,想想,还是出家没烦恼,就又出家去了。出家以后,每天早晚都要诵经,他又不适应了,为了不辱佛门清净勤朴的形象,就又还俗了。这么多少次的出家,还俗;还俗,出家,总是不能持久。有一次,他出家很久,本来不想再还俗了,忽然看到一把从前用过的锄头,心念一动,又想起从前农夫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么逍遥!忍不住就荷着锄头,一路走一路想,不知不觉来到了江边,望着滔滔的江水,他终于下定决心:都是这把锄头,害得我在佛道里进进出出,来来去去,唉!今天决定不再还俗了!他毅然把锄头丢进江里,眼见锄头迅速的沉没,所有的挣扎疑悔也随之消失,哦!真好!他想自己以后再也不必挣扎了。这个时候,正好有一位国王作战胜利,率领一大批将臣班师回朝,一行人浩浩荡荡乘船而下,锄头贤人忍不住大喊:你们作战胜利了吗?你们能打倒别人,却不能胜过自己。我,锄头贤人,今天终于战胜了我自己,我丢掉了锄头,放下了我的执着,战胜了我心里的烦恼,我才是真正的胜利啊!

世间上,最可怕的敌人,不在外面,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污染,我们修行,就是和自己的烦恼作战,能战胜五欲六尘的人,才是自我战场上的真正胜利者!

大家都听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首七佛通偈,从过去诸佛以来,至今仍然广受传颂。我在佛光山,看到沙弥学园的小沙弥初初学道,常常为了一二句话,在那里争论:

甲沙弥对乙沙弥说:这话是你说的

乙沙弥指着丙沙弥辩解:不,是他说的

丙沙弥一生气:胡说!我没有说。

我告诉他们:以后不可以说你说,我说,他说,要说佛陀说什么,菩萨说什么,师父说什么,要这样子说才可以。

佛光山开山二十多年来,我有一件很欢喜的事情,就是几年前,韩国三大古寺中,代表佛宝的通度寺,经过杨白衣教授的介绍,和佛光山结成兄弟寺。佛光山才十六年,通度寺一千三百多年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老前辈,是有历史,有佛教传统的;佛光山虽然只有十六年,却是以佛法为根本,遵守佛教的传统来现代化,用现代化来开展我们的佛教。佛光山和通度寺结成兄弟寺,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以古证今的证明!

今天下午,中国电视公司九十分钟节目制作小组,到普门寺访问我,他问:

这种现代型态的佛光山,对古老的佛教是怎么样遵守的呢?

制作小组告诉我,节目下周要播出,要我即刻讲几句话。由于这个问题最近几年来,社会大众也很关心,今天我也一并在此告诉大家。

佛光山,一般人到了这里,从不二门到朝山会馆、大雄宝殿、大佛城,这些区域是开放的,一般信徒看到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游客这么多,这么热闹,对了!佛光山怎么修行呢?

我告诉各位,你们到的地方是对外开放的,不是我们佛光山大众的修道区;佛光山大众的修道区是有结界的,是谢绝参观,游客止步的。佛光山的人,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做早课,吃早饭,打扫,七点钟要进入课堂上课;十点钟后,典座、行堂、吃饭、跑香、经行;下午一点半又要进课堂去听经闻法;三点半后要出坡作务;晚上七点到九点要再做一些自修的准备,然后做晚课;十点钟开大静,每个人要在床上打坐,然后才可以睡觉。平常不准出院门一步,生活区域有严格结界,你们各位到的地方,我们佛光山的人除了工作,平常是不准到的。

佛光山的大众,有的人修不倒单,就是不倒下来睡觉;有的一天只吃一餐;有的连续多少年闭关;甚至有人修行般舟三昧--在那里站着,不睡不吃达一百多天,很疲倦时才抓住绳子休息一下。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大家觉得是现代呢?还是古代?我们希望用古老的方法磨练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愿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力量弘扬佛法,普渡众生,所谓佛教现代化,就是佛光山的内涵啊!一般人把佛光山曲解为世俗的商业,实在令人痛心!

也有人说:佛光山很有钱喔!你看,地下舖着地毯,还有冷气设备,很有钱喔!这是让你们各位到佛光山来享受的,如果说有钱,是你们有钱。我们出家人睡的寮房仍然遵守古制,仍然是榻榻米,一点冷气也没有。更有一些人说:哼!你们出家人还用电话啊!、这些出家人还坐汽车呢!我觉得出家人不用电话、不坐汽车,难道才算是修行人吗?那么样的落伍,不是要贻笑于国际,耻笑于大众,让人嘲笑我们国家太穷了吗?佛光山开山的精神,是要古今融合,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办入世的事业。出家人自己虽出世,但是弘法要入世啊!不然如何度众?众生是菩萨的道场,离弃众生,佛道也远了。

四.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

佛陀也好,禅师也好,都很重视幽默。不幽默的人就不聪明,没有智能,不容易入道啊!怎么样子才算幽默的教育,才能入道呢?我们第一天讲演的时候,有位老太太在观众席听讲,听着听着,突然发现哎哟!菩萨会动啊!她说台上的这些师父菩萨会动。讲演结束后,她赶紧赶上台来要拜菩萨,一看,哟!菩萨没有了!我把这件事情告诉当时在台上打坐的出家众同学,这些会动的菩萨们听了,也都哈哈大笑。我告诉他们:不要笑,明天可不能再动啊!

这样子哈哈一笑,不是也能入道吗?

什么叫做幽默?《读者文摘》上曾记载一件事:

有一个信徒,要找一个出家人去念经:

我父亲死了,请你帮我诵一部经,要多少钱啊?

一卷经一千元啦!

师父啊!可以打个折扣吧?八折好不好?

好吧!就八折!

这一卷经念完后,要祈祷了,和尚念:

佛祖啊!你把这个人带到东方世界去吧!

东方世界?哟!不对呀!这个儿子一听,还得了,赶紧告诉师父:师父!师父!这不行啊!我爸爸是要上西方世界,你怎么叫他去东方世界呢?

这个和尚说:不行!到西方是一千元,你要打八折,八百元只能到东方。

这个儿子没有办法,就说:好吧!好吧!不打折,一千就一千,我再加两百元,你带我爸爸到西方去。

这个和尚就重新再祈祷:唉!你上西方去吧!

这时,棺材里的父亲突然大声喝斥:

你这个不孝的儿子,为了省两百元,叫我一下子东方,一下子西方,这么来来去去,把我累坏了!

这件事说明什么?说明功德、佛事是不该打折扣的,有多少就是多少,它是内心诚恳的布施。所以幽默的话语,大家听了哈哈一笑,就会心了,明白了。

唐朝有名的牛头法融禅师,落发不久,便入石室内打坐观心,见人来,既不合掌,也不起迎。有一天,四祖道信知道因缘成熟了,就来到石室要度化他,见他一付泰然自在的样子,好像世间一切都与他无干,道信禅师就问:

你在这里做什么?

我在这里打坐观心。

那么,我问你:什么是佛?什么是心?

牛头法融答不上来,立刻起身顶礼,拜四祖为师,请四祖入禅房休息,经过回廊时,突然窜出两只大老虎,四祖立刻举起双手,站在原地不动,牛头法融见状,哈哈大笑:

原来你还有这个在啊!

四祖道信禅师默然不语。等到进了禅房后,道信禅师用毛笔在椅子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佛字,请牛头法融入坐,法融禅师吓了一跳,不敢坐,道信禅师就笑他说:

哦!原来你还有这个在啊!

这说明了什么?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触目遇缘,都可以是佛的妙用,也可以是以智入道的幽默教育啊!

这三天的佛学讲座,感谢各位给我们很多的护持,让我们一起祈求三宝加被我们的总统政躬康泰,我们的社会祥和无争,我们大家福慧增长,同时也把蒙受三宝给我们的平安带回家去,谢谢大家!

End

慧律法师:临终助念的相关知识

助念之意义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

慧律法师:佛教的宇宙观

至于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在科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后..

慧律法师:放下爱恨恩怨 得清净无染的心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

星云大师: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的真相

死亡是什么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

慧律法师:千万别做佛教的罪人

西藏密宗是正法,毁谤者为恐怖分子。“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如此)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

慧律法师: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

慧律法师:念佛恳切的心如何生起来

三界的因,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是俱生的烦恼。最初一念不觉,出现了阿赖耶,跟着阿赖耶连带生起来的,前七识。末那识生起来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非常坚固,执着阿..

慧律法师: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没有永远的东西。今天你很有钱,但死了之后,钱就不是你的。你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床铺,死..

慧律法师:佛号最吉祥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

慧律法师: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好,这像什么,你们知道吗?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颗大钻石去换一颗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钻石..

慧律法师: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贪钱、贪..

慧律法师: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就去求诊。所谓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说破见不破法,也就是破众生的知见,不破佛法。法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

慧律法师:不了解生命,我们就得不到生命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修行人,唯一拥有..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一、四烦恼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开示录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我们要立即断然的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我们必须..

慧律法师: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