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二○○五年十月二十日
地点:台北圆山饭店十楼国际会议厅
主旨:法鼓山文教基金会举办之「世界佛教领袖座谈会」
各位法师、各位贵宾,大家好:
今天法鼓山为了庆祝落成开山而举办这场「世界佛教领袖座谈会」,很高兴能与各位法师大德共聚一堂,并针对「全球问题」发表看法,倍感荣幸。
谈到「全球问题」,现今社会面临的窘境,诸如战争的威胁、金融的危机、种族的冲突、生态的破坏、人口的老化,乃至高失业率、家庭暴力等,这些都是全球共同遭遇的问题。尤其近年来国际间灾难频传,各种天灾人祸造成严重的人命伤亡与财物损失,例如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的一场七级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使得临近的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南亚地区都遭受严重的灾情;今年八月因为卡翠那飓风横扫,使得美国的纽奥良一夕之间成为人间炼狱。其它再如今年六月英国伦敦多处地铁站因为遭受恐怖分子以炸弹攻击,一时人心惶惶,尤其二○○三年五月的一场SARS流行,更是打乱了举世人类的生活步调。
其实,不管天灾还是人祸,世间上的一切灾难都是人类共业所造成。尤其一些看似起因于不可抗拒的天灾,追根究底也都是源于人类的贪瞋无明,因为人类需索无度,不懂得善待地球,过度开发、使用的结果,自然引起大自然的反扑,因此我曾经说过:「世间上的问题,大都是源于人为的因素所造成;如何突破困境,解决世间的问题,唯有靠人类自我觉醒。」
今天针对「全球问题」,我仅提出四点看法,请大家指教。
一、要达致世界和平,应先建立平等的观念
爱好和平,这是人性光明的表现,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过安定、福乐、没有战争恐惧的生活。然而和平并非一人之力可成,和平也不光是透过禁武、限核等外在措施所能达致,和平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平等」。
「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今日世界所以不能和平,就是因为不平等,举凡政治上的以强欺弱,经济上的贫富不均,宗教、种族的排挤,男女、地域的分歧,这些不能和平解决的问题,莫不是因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所引起,所谓「不平则鸣」,因此唯有平等,才有真正的和平。
现在举世虽然也都在追求自由、民主与平等,但是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面上、齐头式的平等,真正的平等需要彼此立场互易,例如见到别人苦难,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设想,假如他是我,假如我是他,如此立场互易,才能建立自他平等的相处。
「平等」是佛法的根本精神,当初佛陀成立僧团,标举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为民主平等的原则,树立了佛法的平等风范;《杂阿含经》里的「四不可轻」,也在说明平等的原则,尤其佛教的事理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怨亲平等、生佛平等最为究竟。「平等」才能共尊,「和平」才能共荣,今日欲求世界的和平,必先呼吁世人建立平等心,不但大国小国要平等相处,各种族之间要平等相处,尤其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强尊重弱、以有尊重无、以上尊重下,唯有在平等的观念之下,人人平等共尊,才能进取世界和平。
二、要推动生态环保,应先重视生权的提升
「生态环保」是当代举世共同关心,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现代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毫无节制的滥捕滥杀,使得许多珍奇动物面临绝种的危机,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尤其滥垦滥伐,造成土石流、水库及河川淤积泥沙;滥采沙石,造成桥断路危;滥抽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任意燃烧有毒废料,以及废弃物、工业废水、核废料等处理不当,造成空气、水质、大地的污染,乃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洞、沙尘暴等大自然的异常反应,都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另外,根据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以目前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来测算,再过五十年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由于人类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及生态破坏问题,现代人终于意识到环保的重要。
环保是对于地球的爱护,没有地球,人类就难以生存,因此提倡环保,首重爱护地球。早在一九九二年六月初,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高峰会议」,这个被视为「抢救地球」的会议,主要目标就是要达成保护植物、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协议。
因此,提倡环保其实应该从尊重生命做起,因为不光是人或动物有生命,树木花草等植物也有生命,乃至山河大地都有生命,甚至时间就是生命,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随便浪费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聚集大众的因缘而成,所以浪费时间,破坏物质,都是广义的杀生。
佛教是个很有环保意识的宗教,佛教主张不仅对人要有爱心,对山河大地也要保护,所谓「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既然「佛性平等」,一切众生的生存权利也应该受到保障,不容许轻易加以伤害,因此佛教提倡不杀生。
不杀生就是慈悲,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佛教对生命的尊重关怀,从一些偈语可以得到印证。诸如:「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甘肥任我需,苦痛由他受;莫叫阎王断,自揣应如何?」「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等。甚至根据佛教《六度集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为鹿王时,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动国王制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佛灭以后阿育王更广植树林,庇荫众生,设立动物医院,规定宫廷御厨不得杀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对于护生的最好示范。
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这是最合乎现代举世所关心的生态保育,也是最积极的重视环保。因此,唯有唤起现代人的共识,大家共同重视生权的提升,共同保护环境生态,才能还给人类一个健康美好的地球与未来。
三、要消除种族隔阂,应先发扬慈悲的精神
自有人类以来,「族群问题」就一直存在于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不但经常造成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有时一个国家内部因为族群对立,也会导致分裂,甚至发生内战。所以世界上最难处理的问题,不是贫富,不是智愚,最难处理的就是种族问题。
种族的纷歧,有的是地理环境使然,有的是语言风俗习惯差异,有的是人种肤色的不同,致使大家排除异己。就算是在同文同种的种族里,也会有阶级贵贱之分;不同种族里更是划分了种种的不同,于是产生种种不能相聚的情结。
要消除种族隔阂,首先应该发扬慈悲的精神。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涅槃经》云:「慈息贪欲,悲止瞋恚。」佛教提倡的慈悲,不但要以同体的慈悲来解救众生,更要用无缘的慈悲为广大众生救苦救难;不仅要消极的不做恶事,更要积极的行善;不只要一时口号的慈悲,还要永久务实的慈悲;不唯以图利求偿而行慈悲,更要无相无偿而行慈悲。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当一个人内心充满了慈悲心,则见他人痛苦时,即能以悲心拔除其苦厄;当见别人不欢时,即能以慈心施予安乐;如果人人都能以慈悲心相待,则一切众生皆得福乐。
荷兰弗朗几博士曾说:「世界战乱之根,由于人类贪竞权力思想过高,遂发为暴毒争战之至惨。」佛教强调慈悲、包容,不像其它宗教带有强烈的种族色彩,因此没有种族仇恨、残杀和宗教战争。佛教基本上是倡导和平的,佛法教导人要怨亲平等,不仅要「不念旧恶、不憎恶人」,甚至要爱我们的敌人;佛教的僧团里,「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为释姓」。就是破除种族歧视的平等制度的落实。
长期以来由于佛法能不分种族、宗教、国家,因此佛教徒在世界各地都在努力推动净化人心、福利群生的工作,甚至结合各地人士的力量,共同为世界和平、社会福祉而努力,同时更扩大胸襟,包容异己,群策群力,以法界为心,以地球人自居。只要地球上的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都能本著慈悲心,彼此互相尊重、相互帮助,大家都能做个慈悲的地球人,都能走出国界,自然没有种族的歧视。
四、要体现共生智能,应先倡导缘起的思想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都不是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佛教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缘起」道理。
我们生存在世界之上,可以说都是生命共同体,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成。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推其原理,国家与社会就是由种种因缘关系所组成;扩而大之,世界上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离不开「共生」的关系,都离不开「缘起」的法则。
缘,是世间上最美妙的事!靠著众缘和合,无中可以生有;由于善缘加入,坏的因子得以改善,因此佛教讲「因缘和合」,也就是社会人生互助的意义。乃至一般人喜欢探究人有无命运?其实命运就是「因缘」。造什么因,结什么缘,就有什么果报;果报善恶,就决定命运的好坏。所以做人要广结善缘,对于别人曾经给我们好因好缘,我们也要给人善因善缘,彼此互为因缘,这就是「同体共生」的关系。
总之,从「缘起」的法则来看,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因相成,众生之间也具有同体共生的关系,因此人类应该摒弃过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概念,大家要发扬互助精神,彼此不要分裂、排挤,让共生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融和共存,都能以共生的理念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让地球成为和平安乐的人间净土,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今天就以这四点意见:
(一)要达致世界和平,应先建立平等的观念
(二)要推动生态环保,应先重视生权的提升
(三)要消除种族隔阂,应先发扬慈悲的精神
(四)要体现共生智能,应先倡导缘起的思想
提供给各位参考,谢谢大家。
End
助念之意义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
至于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在科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后..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
死亡是什么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
西藏密宗是正法,毁谤者为恐怖分子。“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如此)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
※神佛不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傅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只,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
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
三界的因,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是俱生的烦恼。最初一念不觉,出现了阿赖耶,跟着阿赖耶连带生起来的,前七识。末那识生起来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非常坚固,执着阿..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没有永远的东西。今天你很有钱,但死了之后,钱就不是你的。你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床铺,死..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好,这像什么,你们知道吗?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颗大钻石去换一颗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钻石..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贪钱、贪..
时常会听到有些出家僧尼、在家居士或者社会人士,喜欢评论出家人的对错是非,不守规矩不持戒律等等,其实出家比丘、比丘尼都不可以说僧过恶,何况在家人呢?因为说僧过恶,就是谈..
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就去求诊。所谓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说破见不破法,也就是破众生的知见,不破佛法。法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修行人,唯一拥有..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一、四烦恼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
有一个信徒拜佛拜得非常烦恼,她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念了一年、两年。诵《无量寿经》诵了十年、二十年一直烦恼,她没有找到佛教的根本,她以为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解决,或者一部..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我们要立即断然的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我们必须..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人,生而不平等」。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穷究一生的研究,然后,想要为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论,才真正为众生提出了究竟解决之道。人的..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业。生活中说话的机会很多,但是,要说得有意义则不简单。例如:解决他人烦恼,彼此沟通了解,引导他人学佛……等等,如果只是在制造是非,则自己与他人,常常..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世间有一无形力量,为我之主人,名曰:意识。此乃是我、法二执与分别心之综合,又可称之为业,乃生命的元素,痛苦之源由。因贪、嗔、痴三毒所造之业,当以戒、定、慧三无漏..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