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济群法师:为正念而生
2025-06-19 10:00

为正念而生第二届观自在禅修营开示

济群

欢迎大家参加观自在禅修营。从这个禅修营的名称,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个禅修营的宗旨,以及参加禅修的意义所在。

【观自在,修行方法和成就目标】

我们的禅修营叫做观自在,这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我想在座的多数都读过《心经》。经文开头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可见,观自在既是观音菩萨的名号,同时还蕴含着般若法门的修行方法和成就目标。

这个方法,就在于 观。在观照心念的过程中,消除内在的迷惑烦恼,获得解脱,获得自在。所在我们要在禅修过程中学会观,学会用佛法智慧观照内心,观照世界。

《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就是般若深观。我们现在所修的禅观,主要是从观照入手,通过对觉知力和观照力的培养,解决内在的迷惑烦恼。当心念逐渐平息,内在的般若空慧才会显现出来。这是我们本自具足的觉悟本体,也是解脱和成佛的潜力。正如《六祖坛经》所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但这种力量却被重重烦恼所遮蔽,虽有若无,即《坛经》接着所说的: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因为心迷失在无明妄想中,所以认不出这一宝藏,更不知如何开启。

禅修所做的,正是开发内在的般若智慧。初级阶段是以内观为主,培养我们的觉知力和观照力。这种觉知力,就是般若体现在意识上的作用。进而通过观照,将心带回觉性的海洋,体认实相般若。《心经》称之为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当然,这现在只是观音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在接下来的禅修中,可以从觉知力和观照力入手,当内在的般若智慧得以开发,我们就有能力摆脱一切痛苦,是为度一切苦厄。当迷惑烦恼被观照所消融,所瓦解,我们也就自在无碍了,所以叫观自在通过观,使内心获得自在。

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自在。但我们对自在的了解,往往侧重于外部环境,以为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就能达成目标。于是就把关注点向外投射我们关注感情,关注家庭、关注事业,希望从中获得自在。却不知,这种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带来的恰恰是不自在。因为关注会成为执著,执著会成为需求。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依赖。这种依赖,正是不自在的开始。

因为每一种依赖都需要我们去经营,去维护。但世间是无常的,不论感情、事业,还是我们现在的色身,都是脆弱而无常的。这种无常时时都在我们身上或身边发生,即使我们再迟钝,再回避,也不会感受不到无常的存在。这就使得我们内心隐隐有一份不安全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惧。

这种恐惧的根源并不是无常,而是我们的依赖。当我们对某个对象过分依赖时,就会害怕失去,这就导致焦虑和紧张。随之而来的,还有失去依赖后的孤独感,以及依赖受到攻击时的嗔恨心,等等。可见,人的负面情绪都是自己一手缔造的。在这样的情绪中,我们迷茫、被动、不能自己。而当我们没有这份依赖时,还有什么可以担心,可以害怕的呢?

所有这些情绪的产生,又和我们对外在世界及对生命自身的错误认识有关。我们总有这样那样的烦恼,有的来自感情,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事业,有的来自人际关系。通常,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改善环境来解决问题,事实上,这种解决至多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就像身体内部的炎症,如果只在表皮涂抹一些清凉镇定的药膏,是无法起到任何实质作用的。

心病还需心来医。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从我们的心着手。每个人都具有圆满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万法具足的,不需要任何外在支撑。一旦开启觉性,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以无明执著为基础,当无明不再,执著不再,哪里还有它们的立足之处?哪里还有它们的安身之地?这时的自在,才是真正的自在,无拘无束,了无挂碍。

佛陀就是这样的得大自在者。当然,这个自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修习正见和止观而来。所以,观自在三个字,既是我们禅修的内涵,也是禅修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果我们希望获得自在,就要把投向外部的目光收回,转向对内心的关注。

【心种种故,色种种】

心和物是组成世界的两大因素,并具有相互作用。但佛法特别强调心的主导作用,故称心性之学。就像某人持枪杀人,我们不会给枪判罪,而是会给持枪者判罪。因为他有一颗凶恶残暴的心,才会将枪口对准他人,才会置人于死地。所以说,心才是善恶的源头。

佛教关于心的典籍非常之多,主要有两类,一是立足于真心,一是立足于妄心。真心,是指生命本具的清净无染的觉性,禅宗就是依此建立修行,其特点在于直接、迅速,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此外,唯识、阿含等思想体系则侧重从妄心来建立修行。因为真心虽然重要,但凡夫很难触及,只有上根利智者才有能力直接体认真心,见性成佛。就像极薄的云层,能迅速被阳光穿透。而常人都是活在迷妄的系统中,尘垢重重,不见天日。

凡夫所以为凡夫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无明。正是无明所形成的错误的认知模式,使我们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看不清世界的真实相状。这种误解是由认识决定的,修行所做的,正是帮助我们摘下这付由错误认知构成的有色眼镜,如实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佛典中,对妄心有着详尽分析。如心理学所说的注意、表象、情感、意志等普通心理,佛教称之为遍行心所,有作意、触、受、想、思五种。以此构成的认知模式,是不可能对世界达成正确认识的,所以就会发展出贪、嗔、痴种种烦恼。除此而外,我们内心也有善的心理,就是道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

从佛法观点来看,当善的心理产生作用时,当下就能给自他双方带来快乐。比如慈悲,不仅能令他人感到温暖,也能令我们自己调柔安乐。反之,不善的心理产生作用时,当下就能带来痛苦。当一个人进入嗔恨、嫉妒的状态时,内心是纠结而躁动的,当我们把这种心理表现出来,还会令他人备受痛苦。

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人格来自生命的积累,同样是贪心,有些人贪吃,有些人贪色,有些人贪财。这些贪心引发的负面情绪也各不相同,有的会带来焦虑,有的会带来恐惧,有的会带来孤独,有的会带来沮丧。此外,有些人很自卑,有些人很自大;有些人很狭隘,有些人很宽厚;有些人很粗暴,有些人很慈祥。不论这些情绪多么强烈,也不论这些性格多么刚强,都不是天生,而是由心念积累而成。最初不过是一念之微,但这一念接着一念,就会念念相续。

但心念又是无常的。比如你现在很开心,可能很快就因为什么不开心了。这种开心与否,并不是我们的主动选择,而是面对不同境界的本能反应。也正因为心念是无常的,我们才能主动加以改变。比如有人会在痛苦中无力自拔,其实,那只是我们不懂得心的运作规律,不懂得怎样进行调整。虽然我们都害怕痛苦,却常常在痛苦到来时沉溺其中,越陷越深。我们不知道,痛苦也是一个念头,即使当下再强烈,其本质仍是空无自性的,仍是可以改变的。

你要告诉自己,这是心灵天空的一个念头,一片云彩,而不是天空。具备这样的认识,念头的影响就会减弱。反之,当我们把心投向对念头的执著时,会觉得这种痛苦越来越大,越来越真切。这个大,也是我们的一种认识,你觉得它很大,它就变得很大了;你觉得它很真切,它就变得很真切了。

因为每种心念都是我们反复串习的结果。只要不断重复,力量就会越来越大,进而成为心灵世界的主导从一念爱心变成强大的爱心,从一念嗔恨变成剧烈的嗔恨。

这些心理力量又会形成我们的生命之流,轮回之流。佛教将有情分为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六道,这些生命形态也是由心念构成。比如畜生代表着愚痴的张扬,饿鬼代表着贪婪的张扬,阿修罗代表着斗争的张扬。六道如此,当下的现实也是如此。追求艺术的人,每天会想着艺术,在追求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执著,促使他进一步追求。经商的人、从政的人、做学问的人,哪一个不是如此呢?

这就是当下的轮回,现世的轮回。

在这样的执著中,我们是不得解脱的。因为贪著会像绳索一样,把我们和执著对象牢牢捆绑在一起。佛法所说的解脱,就是帮助我们解开这条执著之绳。当我们不再执著,当下就回归到解脱了。

因为我们本身就具有解脱的潜力,不必再去另外找寻一种叫做解脱的境界。所以说,解脱并不是天方夜谭,事实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方法正确,无须千里追寻,万里跋涉当下即是。

【觉性,才是究竟的皈依处】

学佛,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的种种念头,进而加以调整。阻止其中的不良心理,发展其中的正向心理,也就是佛法所说的正念。

在我们皈依的佛法僧三宝中,佛是代表正念修习的圆满,这个正念就是觉性。换言之,佛陀已在迷惑中彻底觉醒,圆满开启生命内在的觉性。皈依佛,就是通过学佛来认识内心,降伏烦恼,达成和佛陀同样的成就。

法是代表了解心灵的智慧,以及发展正念、消除妄念的一门技术,也就是禅修。具备一定正见之后,也会知道什么是正念,什么是妄念,但如何让正念变得强大,让妄念逐步消除?这就需要正确的方法。皈依法,就是依佛陀所说的教法树立正见,进而根据佛陀讲授的调心之道反复实践,将正见真正落实于心行。

僧是代表清净解脱的品质,尤其是贤圣僧,他们已经沿着佛陀开拓的道路走向解脱,证得涅槃。所谓涅槃,就是完全平息烦恼妄念,生命不再有任何躁动,并使内在觉性得以显现。皈依僧,就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宝,并以他们作为修行的良师和助伴。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亲近所有僧众,只须依止能够引导我们如法修行的师长即可。

总之,皈依就是选择帮助我们认识内心、开发觉性的信仰对象。这个信仰对象就是三宝,以佛为榜样,以法为指导,以僧为助伴,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但我们还要知道,皈依不是寻找一种外在依赖。在究竟意义上,是要认识我们的觉性。所以佛陀在《阿含经》中告诉我们: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自依止,是说解脱要靠自己。但凡夫充满无明的,所以还要依法。而法是佛陀两千多年前讲述的,这就需要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否则,我们可能会师心自用,也可能不得其门而入。所以,我们既要依靠外在的三宝,也要知道,修行的重心是在我们内心。

究竟的皈依处,是心灵内在的觉性而非其他。

【发心,对心的选择和发展】

皈依而外,佛法还特别强调发心。

很多人对发心理解得比较抽象,认为这是一套形而上的哲学。其实,发心就是我们要发展一种什么样的心念。学佛之前,我们一直在发展凡夫心,在发展轮回。如果我们不希望继续这样的现状,就要开发走向解脱的心理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心就是开发心灵潜在的觉性。

发出离心,是发愿从轮回中走出。但更重要的,是从构成轮回的心理基础走出,那就是贪嗔痴,就是无明我执。所以,出离心的本质不是说出离某种对象,而是出离贪嗔痴的心理。当我们出离这些心理时,当下就是解脱,此处就是解脱而不是解脱到别的世界。发菩提心,是发愿以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为尽未来际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愿望和实践,成就像诸佛菩萨那样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我们希望财富增值,需要选择最有价值的项目投资。我们希望生命提升,就要开发内在的觉性,这是一项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量利益的心灵投资,将使我们彻底断除烦恼,成就解脱;进而使天下众生断除烦恼,成就解脱。

发心既包含着对目标的确立,也包含着我们当下的用心,那就是以成佛、以利益一切众生为目标。但利他也离不开自利,这个自利就是开发内在觉性,否则我们是没有能力真正帮助众生的。而且,利他和觉悟并不矛盾,在利他过程中,我执会随之减弱,使觉性得以开显。

所以,发心对禅修也非常重要,它是代表对心念的选择和开发。禅修的核心就是正念,这个正念离不开选择,离不开发展。发心,就是帮助我们选择内在的良性心理,进而发展它,使之成为生命主流。

【持戒,建立简单清净的生活】

很多现代人对戒律不以为然,觉得这是一种外在的约束,一种过时的传统,和禅修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因为在凡夫的心念之流中,贪嗔痴有着强大力量。一旦陷入其中,就会像漩涡那样,将我们越卷越深,不能自主。这就必须阻止不良心念的相续。戒律的作用,正是帮助我们建立心灵的防御系统。

我们在受戒时,发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庄严的宣誓过程中,内心会产生强大的自制力。当我们习惯性地想要杀生、偷盗、邪淫时,这种自制力就会产生作用,使我们不再被串习的漩涡席卷而去。

持戒,不仅能阻止妄念的延续,还能指导我们建立一种简单、清净、健康的生活。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生活方式造成的,过度的娱乐,使我们内心躁动,混乱不堪;过度的消费,使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日益恶劣。在佛陀所说的八正道中,就特别强调正业、正命的重要性。当生活简单了,心也就简单了;生活清净了,心也就清净了。

禅修,同样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所以,禅修绝不是每天抽时间打打坐就能坐好的,既要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也要有健康的生活为助缘。如果我们对行为不加约束,每天都在纵容妄念的发展,即使由闻思培养了一点正念,也会很快被掩盖,被遮蔽。

可见,皈依、发心、持戒都是禅修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正念的基本前提。

【依正见善用其心】

正念最为核心的因素,就是正见。

本次禅修重点使用的是四念处,这是佛法的四种基本认知,分别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此外,大乘佛法所说的诸法唯识、缘起性空等,都是立足于不同层面的正见,有助于我们认识内心,明确自己究竟要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当然,作为禅修来说,更重视实际训练。在未来几天修行中,希望大家在宗净法师的指导下用功办道。西园寺给大家提供了优越的修学环境,你们所在的地方叫大觉堂,是三宝楼的中心。大觉,就是三宝的核心内涵,我们来到这里,也要有成就觉悟的信心。

禅修并不复杂,关键是善用其心。简单地说,就是认真走路、专心呼吸、活在当下、保持觉知。基本的禅修大体就是这些内容,容易不容易呢?你们会不会认真走路?会不会专心呼吸?似乎都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并不那么容易。不过我们无须气馁,只要认真实践,总归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希望大家在这七天内,珍惜善缘,努力精进。

End

慧律法师:临终助念的相关知识

助念之意义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

慧律法师:佛教的宇宙观

至于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在科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后..

慧律法师:放下爱恨恩怨 得清净无染的心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

星云大师: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的真相

死亡是什么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

慧律法师:千万别做佛教的罪人

西藏密宗是正法,毁谤者为恐怖分子。“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如此)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

慧律法师: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

慧律法师:念佛恳切的心如何生起来

三界的因,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是俱生的烦恼。最初一念不觉,出现了阿赖耶,跟着阿赖耶连带生起来的,前七识。末那识生起来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非常坚固,执着阿..

慧律法师: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没有永远的东西。今天你很有钱,但死了之后,钱就不是你的。你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床铺,死..

慧律法师:佛号最吉祥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

慧律法师: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好,这像什么,你们知道吗?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颗大钻石去换一颗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钻石..

慧律法师: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贪钱、贪..

慧律法师: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就去求诊。所谓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说破见不破法,也就是破众生的知见,不破佛法。法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

慧律法师:不了解生命,我们就得不到生命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修行人,唯一拥有..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一、四烦恼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开示录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我们要立即断然的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我们必须..

慧律法师: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