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星云大师:人死亡后的状况及去向
2025-11-09 18:55

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如果说人死亡之后很痛苦,一般人可能会生起怖畏的念头,担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惨的境遇,如此一来反而不能认清死亡这个必然的实相。如果说死亡之后安详宁静,也许有人会误以为既然死亡很好,那何不早一点死,以求得解脱呢?因此以中道的立场而言,死亡是:「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从死亡的一刻说到死亡的状况

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那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典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声音、亲人们悲伤的哭泣声,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脚乱的翻动他的躯体。他心中焦急,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完,来回穿梭于围绕在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想交代他们事情,但是大家只顾悲伤哭泣,没有一个人理会他。

《读者文摘》也曾专题报导过一位死而复生的人,他谈及临死的感受及死后的情形说:他驾车不慎出车祸,人和车子被撞得粉碎,救护车、医生、警察和他的家人都赶到现场来处理。此时,他的神识已离开身体,飘浮在半空中,在嘈杂的人声裡,他看到一大群人争论不休,搞不清楚车祸是怎么发生的。于是,他走过去告诉警察车祸是如何发生的,但是警察却充耳不闻,视若无睹,旁人好像也无视他的存在,更没有人听到他说的话。这时他已经没有实质的身体,只有精神存在,他发觉站在自己身躯之外,成为身体的另一个旁观者,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在空中浮盪,并且以极快的速度穿过一条漫长、幽暗、窒闷的隧道。

一个因为头部受伤从死亡边缘获得重生的人,回忆自己死亡经验时说:「我最初感到头部『轰』地一声,就浑然无知了,接著有一种温暖、舒适、安详的感受。」因为离开了身体,神识、灵魂再也没有任何的障碍、负担,便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适感。还有人说:「死亡的刹那,我有一种非常美好、伟大、和平而又宁静的感觉。」另一位则说:「我可以看到自己轻如鸿毛,自由自在地飞向前面光明的世界。」因此死亡也不完全如我们所想像的那般鬼魅阴森、不寒而慄。

佛经说每个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揹著沉重的躯壳;临死时,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慾,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不过,在佛门裡,也有人死亡之后,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鬆,就像「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的飘然潇洒,悠游逍遥。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的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从宇宙大化来看,也不过如蜉蝣之朝生暮死。宇宙含灵乃至一切众生,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上将之归纳成四大种类:

1.寿尽而死:这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抔,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意思是说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2.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上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3.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即因遭受意外而亡,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被虎豹豺狼咬噬都是事先难以预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4.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裡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便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

经典记载人死亡时有三种徵候:

1.地大增上:如果亡者是因为肉体或骨骼的毛病而死,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地沉于海中一样,缓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中」一样。

2.水大增上:如果亡者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浸在水中一样,先有湿冷的感觉,然后逐渐转为火焰燃烧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中」一样。

3.火大增上: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徵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中」一样。

人死亡后的情形,依佛经的种种记载来看,由于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所以人死后的境况要比生前好多了,我们从下面几点来比较:

1.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一旦死亡,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

2.肉体的负担:《法句经》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它吃,冷了要替它加衣服,生病时要忍受牵肠腐胃的痛楚。死亡后,魂魄神识不再受躯壳的牵制,就没有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没有种种触受压迫的负担了。

3.人天的神通:活著时,人的种种能力受到躯体限制,死后则不受物质世界的拘束,能够穿牆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听到耳朵所听不到的讯息。而且神识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飞行,其运动的速度,可以随意念所生,无远弗届。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外,其馀物质世界的任何阻碍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动即至」。

所以,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不是一切的终止,而是另一种境界的开始。神识从旧有的身体出窍后,等于离开了生长数十年的人世间,开始为他另一次生命的开展寻找出口。从死亡到投胎转世的这一段时间,佛教称为「中阴身」,中阴身会随著前世的业力,寻找他投胎转世的因缘,等到因缘具足转生之后,便会忘记前世的经历,这叫「隔阴之迷」;因为有这种隔世遗忘的现象,所以今生不记得过去生的种种困苦,而投胎再生后也会忘记今生的烦恼。顺治皇帝有一首诗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就是说明死亡状况的流转。

其实,知不知道过去生,晓不晓得未来世,都不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佛法裡,人是死不了的,死去的只是四大假合的躯壳,而生命却是绵延不断的。如法正觉的道心、自性,虽历千秋万世亦常存不灭;知道这身体如水泡,觉悟世间如幻化,能够如此,对于死亡的存在便能顺其自然,处之泰然了。

人死亡后的去向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例如:民间的道教,相信人死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说人死后,万民匍匐在上帝座前,像一群羊般静候上帝的审判。佛教对人死后的去向不是这样安排的,佛教相信: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祖,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生前作为的好坏决定;未来轮迴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造业的因果而定。在佛教裡,每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祇左右操纵的,而是在自己手裡。

人死后,往何处去呢?唯物论者认为人只要一死,就什么都没有了,谈不上什么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暂的,是容易消灭的,这种论调使许多人对生命的本质起了怀疑和恐惧,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于是有人纵欲享乐,有人杀盗淫妄,无所不作,这种遮无因果的人生观,实在是一种肤浅可怕的邪见。基督教对于死后审判的看法虽然与佛教不同,但是他们既有升天国、下地狱的主张,就表示死后生命还是存在的。佛教则更进一步预知死后转世投胎于六道的那一趣,而用一首偈来表达投胎的去处:「顶圣眼升天,人心饿鬼腹,旁生膝盖离,地狱足底出。」

这首诗偈的意思是说:人死了以后,身体的那一个部位最后冷却,就代表往生到那裡。如果亡者死后是从脚底冷至头顶,而头顶还煖热的话,表示他成圣果了;如果身上所有的部位都冷了,而眼睛还是煖热的,表示灵魂从眼睛出去,这个人升天去了;全身僵冷而心窝还是温热的,是再世为人而转生人世了;如果身上各部位都冷了,只有腰部是热的,表示这个人堕入「饿鬼道」了;死后一段时间膝盖犹煖热的,表示沦入「畜生道」了;如果一个人最后冰冷的部位是脚底,就是受罪而堕落到地狱裡去了。

所以,人死后会随著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也有三种:

1.随重受生:好比银行查帐,债务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还,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去轮迴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迴恶道受苦,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随习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会随著平日的某种习惯去受生。例如一个人平时「阿弥陀佛」念得习惯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在濒临弥留的一刹那间也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时候的一句「阿弥陀佛」,比念佛几十年还有效,随著这人天交战时的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淨土。

3.随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跟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有很大的关係。如果平日专心致志想成佛成道,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淨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时,如何念念相续不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无论是由那一种业力受生,大部分的人死后都要通过一条漫长而黑暗的隧道,然后自有人前来接引。有的人是靠一条船引渡,带他渡过生死海到达彼岸;有的是牛头、马面鬼卒来拘拿,前往地狱受苦;而念佛的人,会有阿弥陀佛、菩萨等圣众来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淨土。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摄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摘自: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系列缘起与还灭》

End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退失道心

修行要解跟行并重,如果没办法参与道场或者团体的修行,从解的方面,目前可以看师父的光碟,或者看正知、正见的高僧大德的光碟,因为在家居士毕竟烦恼多,俗事多,没时间在经教上..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楞伽经大纲》节录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义工,今天是2004年9月26号,星期天,义工大会。讲堂落成到现在,这十几年来,诸位护法居士大德,都尽心尽力的来参与,师父非常的感念,非常的感恩。诸位今..

慧律法师:浅讲《信心铭》

第一句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就是你要悟入佛道,不是很困难。你要悟入究竟解脱,也不是很困难。唯嫌拣择,就怕你选择,选择就是取东取西、舍此取彼,不了解当下不二的道理,..

慧律法师:如何度化家人?

问:如何度化家人?从你的行为做起:把你的个性改变得温文儒雅、谦卑、谦恭,对家人更好,让他(她)感觉学佛是有这个好处的,有大转变,又记得我的生日,还时时刻刻记得买..

慧律法师: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

家里人跟我们对着干该怎么办?要退。众生是让你救度的,不是让你恨的,不是对着干的,要不然,你成佛以后就没众生可度了。佛陀说:要感谢你的敌人,因为你的敌人最先看到你..

慧律法师: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

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我先来举个例子,看看你们能否理解。比如说,这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指的是念佛人的心),前面高空上有一个太阳,如果我把这面镜子涂黑,能..

慧律法师: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

在家居士如何看破、放下?看破,有两个角度∶第一,观不净、苦、空∶你想想看,这个色身从小到大,大、小便不净;有这个色身就会生病、开刀,吃得不干净就会中毒,晚上睡不..

慧律法师: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怎样才能断除妄想?那是错的,妄想本空。断除妄想重增妄,趋向圣道亦是邪。你要体会诸法本空,妄想本来就空。比如说这是清净心,前面摆人民币一百万。这个是清净心,那我们..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