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徐恒志: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六、观世音菩萨感应记
2024-11-19 09:55

十六、观世音菩萨感应记

虔持大悲咒 两次免手术

余秀润老太,浙江镇海人,今年77岁,现住上海密云路。信佛多年,每天除念弥陀圣号,回向极乐净土外,还加念《金刚经》、《地藏经》、《普门品》等大乘经典,特别每天坚持念大悲神咒49遍,以祈菩萨加持,消灾免难。1993年3月下旬,余老太不慎跌跤,折断了左腿股骨颈,经几处医院诊断必须动手术,加上合金夹板,才不影响走路。老太跌后剧痛三昼夜,只一心念大悲咒和观世音菩萨圣号,祈求保佑。说也奇怪,从第四天起,竟痛苦全失,过几天后再到上海市立第三医院排片检查,发现断处竟自动按正确部位逐步结合,医师指示照此情况可不需要开刀加固,只须静养护理一个时期。至今将近一年,既无痛苦也无畸形,步履正常,真是逢凶化吉。

1993年7月下旬,余老太又突然患恶性呕吐,滴水不入;同时大便秘塞不通,经送上海长征医院及静安区中心医院做全面检查,都认为属于肠癌性质,必须手术治疗。当时上吐下秘,结肠部位发生剧烈阵痛,前后已十天不通大便。余老太在病痛中不忘持诵大悲咒,就在医师决定要输血、开刀的第二天,竟自动泻下一块象栗子一样大小的硬结石,从此症状顿时缓解,医生才认为这是大肠梗阻,不需进行手术了。这样,余老太又一次避免了开刀的危险和痛苦。

两次危症都化险为夷,平安度过,这是余老太平时一心念诵观世音菩萨圣号和大悲神咒的感应。菩萨有求必应,才有不可思议的转变。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日 徐恒志记

[选自《古今观音感应选编》(惭愧居士敬辑)公元二00六年十二月河北省佛教协会虚云印经功德藏印行,编者注]

上师读书笔记选录

弟子许洪亮 编录

徐恒志上师的读书笔记,是恩师生平的修学记录,摘录重要佛教文献,并把佛法修证的关键问题总结成图表文字说明,内容广涉禅、净、密、禅宗与大圆满、天台教观、巴利语佛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宗与教修证过程比较,乃至哲学、量子力学与人体科学、特异功能研究、尖端科学家对于遥控心力与灵魂的追寻等,故非常珍贵。由徐老爱子徐觉哉交给我,现择要录出供同仁参研。因图表制作不易,待日后发表。文中的下划线为徐恒志上师原稿上所划。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且笔记字迹较小,在整理编辑过程中错漏难免,望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量子力学与人体科学(略)

二、特异功能研究(略)

三、尖端科学家对于遥控心力与灵魂的追寻(略)

四、哲学:

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所有哲学派别,都是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总是具有阶级性和党性的,各种哲学学说,都代表者一定阶级的利益,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阶级斗争在哲学中的反映。(辞海749页)

(哲学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心物二元对立的学说。佛学是有哲学成分,也有科学、宗教成分,不能以偏该全。从佛学本身讲,它是以一实相为印,非心非物的如实论、实相论和超一元论。)【徐恒志上师批语,编者注】

五、修证过程宗、教融贯试配表

【此表把宗门与教下修证过程融贯试配,编者注】(略)

六、《金刚经讲义》(江味农居士讲)译白(摘录)

须知,起念就是妄,念佛的念也是妄非真。为什么?因为真如之性,本来是无念的,但因凡夫染念不停,才借念佛的净念来对治。

因为念佛的念,虽然不是真如本体,却是趋向真如的妙用。为什么呢?因为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两者都是清净,才能达到相应之故。所以念佛之念,如能念念相续,是能达到无念的,故念佛是胜方便。

38的示无住以生信

916推阐无住以开解

712深观无住以进修

2531究极无住以成证

七、明心见性、法眼净、无生法忍(略)

八、《楞伽经》三种意生身

诸佛菩萨及诸天从自意化生之身叫意生身。离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是一种精微的精神作用,由定慧修成。三乘圣者皆可得此意生身,十地菩萨地地皆得,乃是济度众生如意受生而得之身。

1、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证空)

初地至五地菩萨所得,通达真俗二谛,定超于慧。自心寂然不动,了知一切境界唯是自性所现,不起实有自性执,不同于二乘昧著空三昧。

2、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证空假中道)

六地、七、八地菩萨,觉了诸法如幻,悉无所有,故能使身心转变,转粗为细,变染为净,得如幻三昧,来去自如,假缘示现,似有似无,这些都是菩萨,通达诸法自性,证即空即假之中道实相。

3、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证从体起用,二谛圆融)

九地至佛果,从体起用,现十法界身,自利利他俱胜。空幻同胜,二谛圆融无碍。

《楞严易读》:

意生身:随意所想,身即能到(出神),乃第八识所变现,初十信位即能获得,为如来十身相好之一。

为初地以上菩萨为度众生而如意受生之身,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

【徐恒志上师将印顺法师、太虚大师和自己对大乘佛法的唯心、法相唯识、空慧之学和自己的观点,用图表示,略。编者注】

《楞伽经》详明唯识而贯通真常唯心。

九、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1、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共13句文)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最初在闻声中,即返观闻性,入闻性之流,而亡所闻声尘。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所闻之声即因入流而寂,动相灭,则静相显,继续加功观照,则静相亦灭,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矣。(永嘉禅师说: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

如是渐增,闻(根)所闻(尘)尽。【解动静二结(尘),解根结(根)。】

境寂观深,能同耳根,所闻声尘都尽,内外二相都消,根尘脱落。

尽闻不住,觉(智)所觉(境)空。【解觉结】

根尘即脱,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都空,即境智两亡。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解空结】

空去能觉所觉后,再入流照性,达到极圆,则人空、法空。惟存灭结。

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解灭结(即涅槃境)】

再深观,灭相廻脱,顿证寂灭矣。

共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

解根尘闻所闻尽廻脱根尘。

(解)智境空所空觉境智双亡。

(解)人法空所空灭人法两空。

五法表解【略,编者】

2、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第二篇】【解六结】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解动静结】

闻声中,入闻性之流,亡所闻声。返闻功深,动静之相两亡,动静不住。不住动,不住静。若住静相,仍是出流,而非入流。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解根】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解觉】

境寂观深,解同耳根,所闻声尘都尽,外相既消。内相也除,根尘脱落,能觉的智与所觉的境都空,不住尽闻之觉,根尘既脱,观智亦亡。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已,寂灭现前。

观智空去能觉所觉,再入流性,达到极圆,人空法空,但灭仍是结,再进步修持,灭相廻脱,顿证寂灭。

十、二禅(如来禅、祖师禅)

1、如来禅:是《楞伽经》所说四种禅之一,是如来所得之禅定首楞严定。

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即心即佛,依此而修即最上乘禅,亦名真如三昧、一行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即此禅。是指籍教悟宗,渐渐修证来说:如理入、行入,四卷《楞伽》,仍有超教顿悟教义。

2、祖师禅:不立文字,祖祖相传。

以如来禅为教内未了之禅,以祖师禅为教外别传至极之禅。

仰山问香严:师弟近日见到处如何。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曰:你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

香严后又得一偈:

我有一机,瞬目似伊。

若还不识,问取沙弥。

(指出真心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本来现成,当下就是。)

十一、修证阶位表解(此标题编者加)(略)

十二、菩提心(凡夫往生后)观经九品发心情况(发胜义菩提心)表解(略)

十三、三关表解(略)

十四、十八界、十二处表解(略)

十五、《始终心要》表解(略)

十六、三界(俱舍论时间品)表解(略)

十七、三十七道品表解(略)

十八、十二因缘表解(略)

十九、二执表解(略)

二十、八识心王心所与诸门关系解释图(据八识规矩颂)表解(略)

二十一、五时八教判释表解(略)

二十二、《心经》七分

全经可分为七分,即谈七个方面:

第一、总持分,谈纲要;

第二、色空分,谈色空;

第三、本体分,谈本体;

第四、妙用分,谈妙用;

第五、果德分,谈效果;

第六、证知分;

第七、秘密分。

作此七分,层次清楚,提纲挈领,易于理解。

二十三、巴利语佛经《经集》摘录

郭 良 鋆译

《犀牛角经》

周游四方,毫无怨忿,事事满意,克服险阻,无所畏惧,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不必为他人的儿子操心,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这种爱欲对我来说是瘟疫、脓疮、灾祸、疾病、利箭和恐惧。看到这种爱欲的可怕,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竭力获得至善,诚心诚意,行动积极,勤奋努力,坚韧不拔,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无种姓者经》

怀有怒气,怀有敌意,邪恶狡诈,见解错误,弄虚作假,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

生活富裕,但不赡养青春己逝的年迈父母,应该知道这种人是无种姓者。

《仁慈经》

犹如母亲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唯一儿子,对一切众生施以无限的仁慈心。

《雪山夜叉经》

他像独来独往的狮子或大象,不寻求感官享乐。

世上有五种感官快乐,心是第六种;摒弃这六种感官快乐,就能摆脱痛苦。

《胜经》

身体由骨和腱连接而成,粘上膜和肉,裹上皮,这样,身体的真相就看不见了。身体里装满肠、胃、肝、膀胱、心、肺、肾和脾。还有鼻涕、唾液、汗液、桨液、血液、润滑液、胆汁和脂肪。

从它的九窍中,经常有污秽流出:眼屎从眼中流出,耳屎从耳中流出。

鼻涕从鼻中流出,从口中有时吐出胆汁,有时吐出痰。汗液从身体排出。

它的头颅充满窟窿,里边装着脑子,傻瓜出于无知,才认为它是好东西。

身体一旦倒毙,浮肿发青,被扔在坟场,亲人们不再照看。狗、豺、狐狸、蛆虫、乌鸦、兀鹰和其他生物都来吃它。

世上具有智慧的比兵摒弃欲望和贪求,获得永恒的宁静,达到坚定不移的涅槃境界。

《林主夜叉经》

行为正当、有耐心、有活力的人获得财富,凭真理获得声誉,凭施舍获得朋友。

《大吉祥经》

施舍,依法生活,爱护亲属,行为无可指责,这是最高的吉祥。

思想不因接触世事而动摇,摆脱忧愁,不染尘垢,安稳宁静,这是最高的吉祥。

《法行经》

堕入恶道,从子宫到子宫,从黑暗到黑暗,这样的比丘死后必定走向痛苦。

《罗睺罗经》

愿你摒弃美丽迷人的五官享乐,虔诚地出家,结束痛苦。

不要贪图衣服、饮食、供养和住处,你就不会返回这世上。

二十四、台宗资料:

十如总说:

相: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内动外彰,远长来报。

性:性以据内,自分不改,习性内蕴,遇缘即发。

体:体以主质为义,通指现未色心。

力:力功能为义,指未来力能堪任苦乐。

作:作以运动构造为义,指现世三业,创造诸业。

因:因以宿习种子为义,指种现相生,习续不断。

缘:缘以疏助为义,指缘器具,能成业习。

果:果以习成享受为义,如习善恶诸业,或现或未感受诸果。

报:报以未来招感为义,如富贵贫贱苦乐天渊,悉酬往因。

二十五、世界安立(据华严经)表解(略)

二十六、藏密气功研究会学术交流大会论文丛刊(摘录)

所炼的是自身基础的脉与气,能炼出来的生命功能与妙法。炼的结果是身无病痛心安乐,最终能获得长寿与幸福。

二十七、标题不详【前缺页,编者注】

(昔善星)比丘,虽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者,为未见性故。

《达摩血脉论》上说: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

9、禅的表现手法,独创一格。

10、《大涅槃经》迦叶菩萨品:如是佛性,即有七事:一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

11、见性是依于当下的直觉。

12、百丈被野鸭所转,未能契于真谛,所以又问什么处去也。依然追逐主观而忘却归向主体自己,故说:贪看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二十八、禅宗与大圆满

向上一着的西来大意,与大圆满的脱嘎很有关系。

禅宗顿悟之后,若不重整旗鼓,打扫多生习气和业识如何叫成佛。大圆满中又有大圆满心要及心中心比较层层入深的修法。大圆满中二种次第:彻却、脱嘎,彻却是见本体的事,脱嘎贵在现起大用,现证虹身,属于究竟利生的事。修彻却的,以刹那了悟生佛平等,本来清净,无缚无脱,生死涅槃,本无差别...。禅要经数年寒暑的参究工夫,一旦遇缘,桶底脱落,彻见本来面目。彻却由上师灌顶加持,开发自性种子,使顿感本净现前,以后就随时随地安住于明空不二,自在无碍的本净体中,一切妄念,不加收拾,自不散乱。这样每天修持不断,在舍报入中阴之寂,顿然融契于法尔圆成的大游戏境,所遗尸体,除指爪头法余皆化虹而去,最低也使遗体缩为尺许。这种成就,在大圆满中,仅依彻却即能得到。

脱嘎行者,先借一种修气功夫,使重染俱生智的浊气,尽量排出,再利用一条由心至眼与佛相通的胜义智眼,使与身外日月等光相接触,在相应时,可刹那化......【后缺页,编者注】

上述

1、作部,以种种事相为主,结坛、供养、斋戒,最迟十六生成佛。

2、行部:以念诵、苦行、坛场、供养、事本尊如父母,最迟七生成佛。

3、瑜珈部:以三密加持而得悉地,事本尊如友,最迟三生成佛。

4、无上部:

大瑜伽,以生起次第为主,视五大种即佛,最迟转身成佛。

随瑜伽,以圆满次第及自性明点为主,视五蕴即佛,最迟中阴成就。

极瑜伽,大圆满心续次第,以本净彻却(立断),任运脱噶(顿超)现证虹身及长寿悉地,了知生佛平等,转涅槃皆是普贤大游戏境,与普贤合其体性,是为最高成就。

九乘次第为宁玛派所独有,然众生机感不同,法门各异,九乘次第,是为诸法的会归,然不可执总废别,盖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上根造所写)

显密二乘差别:

1、显于体道果昧于抉择,真言乘不尔,故殊胜。

显教勤修止观,时经多劫,始得一分之果。真言乘直扼身语、脉风、明点等要,以无作智无分别法身藏为体,即于一生等悟入法界真胜义谛而证菩提。

2、显于三毒勤苦克制,竟无能除;密以微妙欲贪等大乐为道,不断三毒自然清净。密则以有相之生起次第息绝戏论,以无相圆满次第扼脉风之要,而起正智。

3、就难易言,密也为胜。显乘不离取舍,于难舍事,疲惫无功;密则无论何法,皆可助道。

显乘于二资粮分别渐修,所立五道多劫难穷,密则直入无别智论。

4、果之差别,显乘许长时后得果,密则许当下自然得果。若精进修行三昧耶清净,即生即可成就。

5、显乘不外布施持戒六度等,长劫稽留,真言乘了知一切皆为诸佛刹土,随所受用皆成资粮,不断烦恼、自然清净。

所云大圆满者,即指菩提心,超绝思身审,无取无舍,大圆满心髓光明金刚藏乘胜于余乘:

1、余乘道皆般若胜,故速证悟,此法依见根要,仅有精进大小,而无根之利钝。

2、余道无不观待能诠文句次第,此法不待片言只字现量见义,口诀部中,外内秘密三部,则有现身化为光明身之要。此乘法又分二部,一为彻却(立断),一为妥噶(顿超)。前者可即身化为微量而成佛,后者尤胜:境界光明,即生化为光明。

3、红教原名宁玛瓦,旧的意思,意为莲花生大师这派,传入西藏最早。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须向外驰求,法尔如是,无有生死、涅槃、取舍等垢染,任运而住,诸法起时,刹那圆满故。

4、萨迦教:内地知此名的很少。

宁玛派之教法,分显密九乘:以外、内、密三科分摄。

外三乘,普贤(王)如来应化身,释迦佛所说显教。

(1)声闻四谛;

(2)缘觉十二因缘;

(3)菩萨六波罗蜜。

内三乘:普贤(王)如来报身,金刚萨缍所说密教。

(1) 尖雅(作密)重律仪、结坛、沐浴、加持、念诵等而求成就。

(2) 乌巴(行密)注重如何承事本尊。

(3)瑜伽(相应密)有有相、无相之分,将自己三业转成本尊三密,故曰相应。

密三乘:普贤(王)如来法身佛所说,无上瑜伽。

(1)玛哈约嘎(大瑜伽)主要修生起次第父续,如大威德及密集金刚等。

(2)阿努约嘎(随瑜伽)主要修圆满次第母续。

(3)阿的约嘎(极瑜伽)即大圆满心续,包括:

外、心部心的指示阿的无上最精密要。

内、界部空性指示借的无上总持共十八部总义。

密、口诀部明体指示仰的总持之总持大圆满之心中心。

【九乘次第,徐恒志上师笔记原文以图表说明,现列标题以文字表述,编者注】

二十九、《大乘无量寿经》摘录

(1985年4月)

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法藏比丘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一向者:①朝向一方前进②偏向一边③一味④总是】

三十、《大乘无量寿经解》(黄念祖居士解)摘记

起教因缘:

《弥陀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

本经体性: 《积功累德品》云: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举体是真实之际,故以实相为体性.。

一经宗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要解云: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祗于一念。

部类差别中,谓《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入楞伽经》佛记龙树生极乐国。

一句佛号妙用录要:

但当蓦直念去,便能暗合妙道。净土乃密教显说(夏莲老语)

一声佛号一声心、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华严经》中说心自在: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也。

此乃超情离见,不可思议,难信之法。

《大乘无量寿经》: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一句洪名是惠于众生真实之利。

三千大千世界,具有一千亿个世界。现知太阳不但自转,且亦绕一银河星云之中心(初步假定为黑洞,黑洞者,天体之一)运行,约二万万年绕行一周。银河星云约有一千亿个恒星。宇宙中有无数之星云,证实世界无量。

此一句佛号,即是实相,即是法界全体。

极乐世界,无量清净庄严,全显当人自性,心作心是,理事无碍。

闻名便登不退,见树契悟无生,十念必生净土,凡夫例登补处,此皆十方国土之所无,极乐同居所独有。

念佛妙法,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自心起念,还念自心,以佛果觉,作我因心,故令因心,顿同果觉。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密部《大乘密严经》云:密严净土,超诸佛国,如无为性,不同微尘。意指极乐乃如来妙心之所现,法性妙土之所成,非如其它世界乃微尘聚集之一合相。举体是当人自性。故不生不灭,无衰无变,凝然常住也。

极乐世界所显事相,即是法身。善导大师所谓:指方立相,即事而真。密宗所主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故禅、密、净土即三而一,悉显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境界。

我人所处世界是三维世界,故人脑之所知,不能超出此空间之局限性,不能依三维空间之规律,以妄测更多维空间之世界。佛世界常寂光土之维数应为无量维。

须弥译为妙高山,乃一小世界之中心,四宝所成,处大海中,出水三百三十六万里,外有九山八海,其外围名曰铁围山,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所居,余三十二天分住四侧。四天王天,居山半腹。南瞻部洲等四大洲,在海之四方。(按太阳绕须弥,过去有人认为须弥山在地球上,显系误会,须弥乃较太阳更大之天体。南瞻部洲即地球。)

能生既净,所生焉得不净。心净土净,心平土平。志意顺性故永恒清净。违性故无常污染。超情离见,不可思议。《金刚顶经》云:惟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藏。(极乐即华藏)。如是胜妙国土,皆非微尘所成,不同世界物质。

带惑往生者,一登彼土,便无退转。又复寿命无量,故于彼土皆可于一生之中补佛位而证极果。此土既多退缘,又以寿命不过百年,故末法中,亿万人修道罕一得道。

志意:自性无量寿,故极乐世界恒久,寿量无尽;自性无量光,故极乐光明美妙,盖无不称性而说。(即心净土净义)

往生者皆在莲花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神通无所不至,故无极之体,如光影,故虚无之身。

《会疏》云: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要解》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土者,于本经之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与《小本》之信愿持名,实应刻骨铭心,不可暂忽。

《无量寿经起信论》曰: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一切众生流浪生死,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乃至发真归元,成等正觉,唯此一念,亦无二念。如是念佛,即心是佛,即佛是心,......顿入如来大光明藏。

但具往生信愿,则参禅持咒皆净土行也。

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生处转熟,方有可能于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

《无量寿经起信论》云:问:临终见佛,为是自佛,为是他佛。若他佛者,即成魔业。若自佛者,想力所成,虚妄不实,云何往生。答:自佛他佛,总成戏论。人我两忘,自他不异。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如,周遍法界。任运往生,还同本得。

《弥陀疏钞》云:著事而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昏墀未开,仅能读文,了不解义。所谓终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执理而遗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券,自云巨富,不知数他人宝,于己何涉。所谓虽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是故约理则无可念。约事,则无可念中,吾固念之。以念即无念,故理事双修,即本智而能佛智。夫然后谓之大智也。又《疏》云:然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钞》曰:假使骋驰狂慧,耽著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读者当三复斯言,慎勿执理废事,讳言他佛,轻视净土,而自招殃祸也。

彭际清居士曰:戒净则心净,心净则土净。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云: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也。

为大导师者,必于自心他心悉能调伏。调者,调和、调理。伏者,降伏、制伏也。......任运于神通之中,自在无碍。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上求下化、自利利他之慈悲心,一向专念弥陀名号。)

实相无相无不相,故极乐所显一切,皆实相。

一声佛号,万虑齐消,灵光独耀,廻脱根尘。

宗门言保任,保者念念不异;任者任运自然,要行便行,要坐便坐也。

突然触着碰着,摸着向上关捩子,刹那相应,究极心源,契入理一心。

业垢蔽心,则金容同秽灰。足指按地,则瓦砾化宝玉。岂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遥,迷心为隔。若能一念归真,则往生见土,亦何隔念与时乎?

《无量寿经》云:此会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此义五种译本同具,可见非传译有误)

净宗之妙在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无量寿经》乃是《华严》事事无碍(境界),一花一香无非帝网之珠。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体。

有决定智,方有决定信,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慎勿因疑惑而失大利。

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他如天亲《无量寿论》,马鸣《起信论》,智者《十疑论》,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莲池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殷勤赞叹,导往西方,决无欺世误人之事。何况我等生当像季,法弱魔强,独力修行,岂无错路。若复徘徊不信,深恋尘劳,如蛾赴灯,如鱼处涸,曾不需时,大苦随后。各宜猛省,无待他求。

弥陀名号正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议,故名号功德亦复不可思议。

十地菩萨不离念佛,所以此一句佛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念佛时,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时。

《弥陀要解》云: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

念佛即是修德有功,佛号即是性德方显。广摄万类,会归一乘。横出三界,圆登四土。......如此殊胜妙门,唯佛与佛,方能究尽。

(念祖居士颂莲居师八秩颂摘录:......一句弥陀,即深妙禅,净念相继,直透玄关。)

智恒【徐恒志上师的另一个法号,编者注】敬阅此经之注,悲仰弥深,自惟习重障深,信愿未纯,苦果踵踵。今特发愿,愿以至诚恭敬之心,修此一生成办之法,庶可得真实之利,了无量劫来之生死大事,时不我待,有志方成。

1985年4月9日

三十一、止观表解

1、大乘止观表解(略)

2、摩诃止观表解(略)

End

慧律法师:临终助念的相关知识

助念之意义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

慧律法师:佛教的宇宙观

至于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在科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后..

慧律法师:放下爱恨恩怨 得清净无染的心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

星云大师: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的真相

死亡是什么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

慧律法师:千万别做佛教的罪人

西藏密宗是正法,毁谤者为恐怖分子。“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如此)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

慧律法师: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

慧律法师:念佛恳切的心如何生起来

三界的因,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是俱生的烦恼。最初一念不觉,出现了阿赖耶,跟着阿赖耶连带生起来的,前七识。末那识生起来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非常坚固,执着阿..

慧律法师: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没有永远的东西。今天你很有钱,但死了之后,钱就不是你的。你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床铺,死..

慧律法师:佛号最吉祥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

慧律法师: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好,这像什么,你们知道吗?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颗大钻石去换一颗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钻石..

慧律法师: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贪钱、贪..

慧律法师: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就去求诊。所谓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说破见不破法,也就是破众生的知见,不破佛法。法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

慧律法师:不了解生命,我们就得不到生命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修行人,唯一拥有..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一、四烦恼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开示录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我们要立即断然的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我们必须..

慧律法师: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