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雪漠:红尘累:从大梦中醒来
2024-12-16 08:47

红尘累:从大梦中醒来

“修心性品”跟其他章节有几点不同:一是语言,本章偈颂重诗化感性,多用象征,其他章节则直讲见地;二是其他章节侧重顿悟,“修心性品”则重点讲渐修。它在事上修的着眼点更多一些。

某次,我跟网友对话,有人叫我推荐几本书,我推荐了《老子》、《庄子》、《金刚经》等,我告诉他们,读这些书,目的是“先登山顶,再窥万象”,否则,“在井底看到的只是青蛙”。同样,《光明大手印》系列中,我也是先讲见地,让大家能首先登上山顶,看到异样风光之后,再谈具体的行履。见地要高,行履要实。所以,我在讲了前边几品之后,再讲“修心性品”。其中,我重点讲行履,它全面地讲了从凡夫到成佛的所有过程。它涵括了我们修行的所有环节。因为要是不明白这一点,是很容易流于狂慧的。我就见过许多狂慧之徒,才得到了一点点轻安,还没有进入世第一法,却到处行骗,称自己证得了佛果。

确实,对于实修者来说,最应该了解的,就是修行的次第。理上顿悟和事上的渐修缺一不可。

当然,你也可以将本品当成是大手印中的道次第。

下面,我们讲自由之旅第一站:红尘累。

羽兮如何居?飘摇亘古风。

不慕天上仙,聊做采芹人。

人生在世,如羽毛般随“亘古风”(象征一种与生俱来、不可名状的能量,一种生理机能,有人称之为业力,有人称之为因果率)而飘摇。我们像一片羽毛,在业力的乱风中被吹来吹去,无着无落,没有任何依靠,也不知道自己将飘向何处。

但一些年轻人认为,漂泊不可怕,人生的大意义也太遥远太模糊,我只怕找不到我爱的人。如果不能品尝甘露般的爱情,即使让我过神仙一般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在第一节中,我就把这类不明生命意义的年轻人,比喻成一片羽毛,飘啊飘,不知道自己会飘向何处,会飘到何时。

这就是第一个阶*危骸坝皙*兮如何居?飘摇亘古风。不慕天上仙,聊做采芹人。”

这时候,他们是“不慕天上仙,聊做采芹人”的。年轻人都是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因为还没尝到红尘的苦,只期待品尝红尘的甜。

沉浸在对爱的美好期待中,人生就进入第二阶段了:

羽兮居如何?秋水笑盈盈。

愿为交颈柏,不效蒲公英。

这时,他遇到了一个令他心动的女孩,她的笑容就好像秋天的湖水一般,清澈动人。她盈盈而笑时,他的心湖也像那秋水一般,起着微微的波澜,荡漾,荡漾,荡向远方。他的心里升起若即若离的喜悦与悲伤……那,就是爱情吧。

从前,他不求天长地久,只盼曾经拥有,但此刻,他不甘心他们的爱如烟花般短暂。他愿与她结为夫妇,生儿育女,化为交颈柏,生生世世永不分离,绝不做那居无定所、飘飘荡荡的蒲公英。

“交颈柏”,两棵柏树脖子相交,好像很恩爱。希望天长地久,永不变心。

他们不但要这辈子好,还要下辈子好。于是,人类便有了“三生愿”之类的故事。

要知道,爱情也是无常的东西,对爱情的执著是让你远离自由的原因之一。

爱情其实是阶段性的,繁华之后,必然归于平淡。人生的故事转眼翻开了新的篇章:

羽兮奈若何?勿使叹流萤。

岁月匆匆过,乡关久候君。

时间过得飞快,美好的事情总是瞬间就会过去,就像萤火虫散发星星般的光芒,飞来飞去一阵,便消失不见了。人也是在这时光的洪流中不知不觉起了变化,一天天老去了。年少时虽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但很快就长出了白发,平滑的皮肤也起了皱纹。

笔者曾写过一首诗,讲的便是这种情况:

一入红尘心便灰,匆匆过客乱纷飞。

梦中更有梦中客,雾里无妨雾里追。

聊将纷繁成一笑,不使羽儿雪里悲。

叩问眼前盈盈客,何时才从梦中归?

感叹岁月匆匆,也慨叹人生的无可奈何。结婚生子,过着平凡的生活,喜怒哀乐不外乎为了一套房子、一两个孩子,或者几部车子。如此这般。几十年的光阴,是否将会沿着这死水般的轨迹,在不知不觉中消逝?

有些有智慧的朋友,这时就会开始追问——

人生为了什么?

我这辈子做什么来了?

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几十年后,等我两腿一伸,归于黄土之后,除了我的子孙,还会有人记得我吗?我这一辈子里做过的诸多平凡的事情,可值得为他人称道吗?我与这世上庸庸碌碌的其他人,可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有我?

进而,他会发现,原来,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即使有了爱,他也想明白人生的大意义,明白他对这世界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价值,明白他是为了什么使命而活着。这种追问,甚至比爱情更加重要。

这时候的生活,也可能露出了尖牙利齿的一面:

河东狮子吼,咿呀声隆隆。

嗔嗔獠牙露,劫我入家门。

无论工作还是家庭,都有着让人无可奈何的苦:物价不断上涨,想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收入就要比它冲得更快;公司里总有一些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的人,有时候还不免为小人做嫁衣;誓愿白头偕老的两人,结婚之后,尤其生子之后,总会因为小事而发生争执,甚至吵得不可开交。

这就是生活。生活展现了尖牙利齿的一面。其他不愉快的事情也随之发生了。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有漏皆苦”。他终于尝到生活中的各种苦了。他开始发现,爱情不是永恒的。以前觉得生活多么美好,现在也慢慢看清了生活的本质。

香烟美酒无法稀释生活的苦,彻夜狂欢无法排解生活的苦,一时得意无法掩盖生活的苦,连爱之甜蜜都无法弥补这生活的苦。

无论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生活的苦都是没完没了。苦,才是生活的本质。

“多想从这无穷无尽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啊!”一旦产生这样的念头,也就有了一点出离心。

除了一些有宿慧的大德之外,许多修道之人,正是因为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苦”,才会产生出离之心。那些乐不思蜀的人,是不会生起出离心的,更别提想到修道了。

深为痛苦所扰,就开始寻求解脱:

我本东海鱼,误困罗网中。

叫声依怙主,救我脱凡尘。

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斑斓的色彩就能轻易让我们心生喜悦。但当我们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生存的本领之后,快乐却变得越来越难:得到的越多,想拥有的就越多;生活得越好,就想生活得更加好。

人们对欲望的追逐,是堕入那“罗网”的开始。

我就像东海里的鱼一样,本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但不知不觉却被困在生活的罗网之中,不能自拔。名利、贪婪、仇恨、愚痴、嫉妒让我得不到清凉,得不到解脱。心中不自由,却不知所措,只好向诸佛菩萨祈求救赎:“叫声依怙主,救我脱凡尘。”

其实,众生本是佛,只因迷乱,才会被困于由贪、嗔、痴、慢、妒等织成的罗网之中,不能快乐,不得解脱。

也有的人,在某一天,忽然看到身边的人死了,猛然感觉到些什么。这时,有些人便有了使命感,开始寻找一种信仰。

生命如水泡,不定何时灭。

奈何惧人言,一生徒空过。

大限巍峨到,沧桑扑我心。

当年鏖战时,腥血满池城。

而今我到此,百草遍地青。

叩问地下骨,曾怜未亡人?

昨天还有说有笑的朋友,今天突然就送掉了身家性命。多么年轻的一个人,有着那么多想做但还没做的事情,谁能想到说没有就没有了?

笔者第一次对人生的思考,便是从看到死亡开始的。

我在《狼祸》“谈作家的人格修炼”一文中写道:

生在西部农村,最大的好处,是能感受死亡。大都市太喧嚣,每每将心淹了。死亡的声音,总显得稀薄,很难唤醒快乐或苦恼的城里人。我住的地方更静,物欲便淡了。那死亡的声音,就大逾天地,充满虚空。用不着专注聆听,那哀乐声、发丧的唢呐声、嚎哭声便会自个儿来找你;老见花圈孝衣在漠风中飘,老听到死亡的讯息,老见友人瞬息间变成了鬼,老听人叹某人的死亡,而随后,叹人者亦变成了被叹者……

我是很小的时候就觉察到死亡的,老觉得那是个可怕的大洞。侍在身侧,老想往洞里拖我。我昼夜发抖,恐惧这世上竟有这样一个东西。渐渐,我明白了,不但人会死,那月亮,那太阳,这地球,都会有死的一天。于是,我心中又升起一个疑问:既然终究都得死,这活着,究竟有啥意义?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寻找意义,但我可悲地发现,一切都没有意义。死亡来临时,读的书没有意义,盖的房没有意义,写的文章没有意义。若真能写出传世之作,但一想宇宙也有寿命,便知那所谓传世的,仍是个巨大的虚无。地球命尽之日,托尔斯泰也没有意义。于是,我曾许久地万念俱灰。

这种幻灭感的改变是在我接触到佛教之后。当我看到佛舍身饲虎和割肉喂鹰时,我忽然发现了意义。这意义,便是那精神。那虎鹰和身肉,均已化为灰尘,但那精神,却以故事为载体,传递给千年间活过的人。这精神会照亮心灵,许多人因此离苦得乐了。这,便是意义。

也许,只有在发现无常时,人们才会生起沧桑感。只有在看到身边亲人死亡、朋友死亡时,人们才会明白,死亡离自己并不遥远。

这时,他也许会想:他按揭买下的房子怎么办,他的妻儿怎么办,他的父母怎么办?几十年后,还会有人像今天这样,想起他就含着泪,诉说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吗?

原以为一辈子很长,这时他才会发现,原来死亡并不遥远,它时刻徘徊在我的身边。

眼前这片茵茵草坪,曾经是群雄决战的沙场,弥漫战火硝烟,染满了兵士将相的淋漓鲜血。但时至今日,这里变成游人野餐的地方,充满了宜人野趣。当年群雄争得头破血流,可曾留下了什么痕迹吗?

叩问那些长眠地下的人们,曾经的你夺我杀,给未亡人造成了多少痛苦,你们考虑过没有?在生命的无常面前,你们曾争夺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年,释迦牟尼佛也是因为数次目睹死亡而受到震撼,感到生命的沧桑扑满心灵,才生起了出离心,放弃王位开始追寻真理。

这个过程,红尘中间的许多人都会遇到。如果没有这些变化,就会一直糊涂,一生很快就过去了。如果他能从这些事情中得到启发,那么他就会明白,红尘其实是一种拖累。所以,这一节称之为“红尘累”。这时候,离明白心性还很遥远。

所有的修炼者,都曾是凡人。我们必须先发现红尘累,进而感受到一种沧桑,感受到一种无常,慢慢品味红尘的苦,最后产生出离心,然后才真正开始修道。

这个过程许多修行人都经历过,只不过有时候方式不一样而已。

End

慧律法师:临终助念的相关知识

助念之意义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

慧律法师:佛教的宇宙观

至于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在科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后..

慧律法师:放下爱恨恩怨 得清净无染的心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

星云大师: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的真相

死亡是什么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

慧律法师:千万别做佛教的罪人

西藏密宗是正法,毁谤者为恐怖分子。“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如此)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

慧律法师: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

慧律法师:念佛恳切的心如何生起来

三界的因,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是俱生的烦恼。最初一念不觉,出现了阿赖耶,跟着阿赖耶连带生起来的,前七识。末那识生起来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非常坚固,执着阿..

慧律法师: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没有永远的东西。今天你很有钱,但死了之后,钱就不是你的。你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床铺,死..

慧律法师:佛号最吉祥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

慧律法师: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好,这像什么,你们知道吗?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颗大钻石去换一颗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钻石..

慧律法师: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贪钱、贪..

慧律法师: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就去求诊。所谓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说破见不破法,也就是破众生的知见,不破佛法。法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

慧律法师:不了解生命,我们就得不到生命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修行人,唯一拥有..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一、四烦恼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开示录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我们要立即断然的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我们必须..

慧律法师: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