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与念佛求生净土
2024-12-20 13:40

生活中的佛教

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与念佛求生净土

中国有句老话叫: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就是说在中国几乎每家都奉有阿弥陀佛;人人心中,都有观世音菩萨存在,可见观世音菩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大。在中国不但在形式上很多家庭中都供有观世音菩萨像,每年还有庆祝观世音菩萨的诞辰、出家和成道的二月十九、九月十九和六月十九等三个节日。更重要的,在许多人的心中,还有一颗真诚而恳切的信仰之心,于是又常得到观音菩萨的感应,菩萨真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那么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大慈大悲救苦之力呢?这还得从菩萨的本地说起。

《楞严经》说:在无量劫前,有尊佛号为观世音的古佛出现于世,观世音菩萨就从观世音佛,学习成就佛道的方法。彼佛教导菩萨应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就是说学佛者应先从多听、多思维入手,再依理去如法修持,这样就会觉悟一切。我们听到闻,大家都知道即是用耳去听,平时我们用耳根去听外界的声音。学佛者在不了解佛法之前,当然也要用耳根去听法,用眼根去看经。因此得到闻慧而知晓佛法的大意,这是初步。但是,这里古佛教观世音菩萨的不是向外听,而是向内反闻闻自己的觉性。因为外界环境中的声音,你听后就会使自己染着、迷惑,从而产生并增长自己的贪心、瞋心及我慢之心。

思是听了之后的考量思维,对所闻法的思索和理解,进一步还要追问自己谁叫你听?那一个在听?由此所得的慧称思慧。

修是依思慧而修行,由修行可证得修慧,以修慧断尽烦恼,证得道果。修必须在闻、思的基础上,也就是从闻法、思维,并在对这些境界的智慧抉择之后,所表现出的行动。

以上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由修而证,是修学必循之途。古佛教观音菩萨如此,我们现在学佛亦应这样。我们必须从多听、多思维下手,进而去多实践,最后可得三摩地。因此,我们可知古佛教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是一种实修实证的法门。三摩地依观慧而得名,其义含有经止观双运而达到定慧均等的、最高的禅定境界。经过此境界所达到的开悟,方是真正的开悟,故观世音菩萨修此法终成能现三十二应,入诸国土的大菩萨,而广度众生。

在《首楞严经》中,释迦世尊为度未来众生,于楞严会上问二十五位大圣之修行方法,观世音菩萨最后回答说,他所修的是耳根圆通法门,是遵古观世音佛所教导的: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会上共有二十五位圣者,报告了他们修行成就之过程,说明各自所用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从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入门修持,各种法门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当二十五位圣者报告完毕之后,世尊即说: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位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易得成就。即命文殊菩萨进行评论,可谓民主慈悲之极。文殊菩萨承世尊之慈旨,于二十五圆通中,肯定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并于偈中说: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

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所示之耳根圆通,指出耳根圆通是较易成就的法门。因为众生之诸根,以耳根最利,从耳根入门最易了达自己的心性。例如我们坐在房子里,能隔墙听到外面的车声、人声,这就是耳闻十方。眼睛就没有耳的敏利,因为它看前就不能见后,看左就不能见右,见显但不能见隐。故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中,选取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方便法门,更说偈赞叹、劝修。偈中实以闻中入的闻中之闻,是听闻的闻,是对境而言。因为见是眼识,觉是身识、鼻识、舌识,而耳根之能通外界之声尘,可从闻直接到知,而不必用觉。初用功修行者,当听到外面的声音,即会分辨此声与有关或无关,从而产生喜或怒,而起分别心。喜则贪,怒就扆,不喜不瞋则是痴,其本来就已属知的层面。观世音菩萨就是以此为下手。

《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还说: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为明了什么是耳根圆通,特对此经文,作如下解释:人流亡所,入流是向内闻自性,亡所有能、所的两个境界,能是主动、主观性,所是客观、被动性。我们只要一动念,就会出现主动的能和被动的所,此能是接受外界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意识就会生起分别的作用。例如净业行人念佛,就有心里念佛,佛被我所念;观想时心里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被我所观,就一定有能所对待的存在。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能所的对待,皆为对待所成,故可知入流亡所,就是要我们的心不能执着外在的东西,否则就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变,此时心即随境奔驰而难以做主,故修行者必须放下外境而内听,此是其一。

行者于向内听时,不但亡掉外面声尘的动相,更不着静相,即是菩萨所说的所入既寂,此时动静二相俱寂,则声尘全消,如水平静无波,无能分别的我,也无所分别的境界,此时已解开动、静两个结。下文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一是一切皆无,而是听的时候偏于空寂。但不能以为听不到声音,就认为已经入定,因为静、动、闻、觉、空、灭之六个结,都需要用能所之六法,去一一对治和解开。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可到闻所闻尽。这里的闻所闻中,包含有能闻和所闻,此两者都必须放下。例如我们都有能闻的耳根,平常先由耳根去缘声境,耳识对境生认识,于是起分别、生烦恼,就会有受苦受乐的分别。向内反闻自己,反闻自性听自己本身的声音,到声音是由耳根能照、所照的尘相皆了然不生时,即是闻所闻尽。根尘消灭了,还要进一步向前去追求觉照的心理状态。觉照属于能分别心上的智慧作用,智慧体悟一种存在时,此境界的存在称为所觉,能觉的是智慧。由此再向内寻觅,方知能觉的智慧也是一种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的,还是一种妄想。所以,非但所觉的境要空,能觉的智慧也要空,空掉思维分别之心,空去能觉所觉,此时方能证到现证慧、证到无我相,此即是无分别的根本智。此虽是因缘所生,但它是当体即空的,此觉空即证悟无我性。如偏于空,在空观里跳不出来,即堕于无为空。最后空去觉结,就达空觉极圆之境。把能空的智慧也空掉,即是空觉,能证悟法空性。极圆则是圆满的空性。

空所空灭是说非但所空的智慧灭,这时能空之空亦灭,此时大般若智现前,一法不立,是为毕竟空的自觉圣智。

上面所说的动静不生是色阴破,在五浊之中,消除了劫浊。闻所闻尽是受阴破,消除见浊。觉所觉空是想阴破,消除烦恼浊。空所空灭是行阴破,消除众生浊。生灭既灭是识阴破,消除命浊。否则动灭还有静在,静灭还有根在,根灭还有觉在,觉灭还有空在,空灭还有生灭在,生灭都灭了,方到寂灭之境界。此时,耳门的一根既已解脱,其余眼、鼻、舌、身、意的五根亦可一并解脱,而且六根还可以互用。到此一念不生的寂灭境界,则阿赖耶识转变了,中阴身再也包不住法身,忽然之间超出世间,乃至超出出世间,十方世界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此方知我的真身,可融合所有精神界、物质界而圆满于十方,尽大地全是自己的光明,尽虚空是自己的全身。此时得到两种殊胜的境界:一是我的心上与十方诸佛之妙明真心合二而一,十方诸佛的慈悲愿力,就是我的慈悲愿力;二者我的心下与十方众生的本妙觉心融合,十方众生的仰慕之心,即是我的仰慕之心。以上是《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说自证耳根圆通的经过。

净土宗行人修的是念佛法门,但在《楞严经》中,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选圆通时,只认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而且说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诸行是无常,念性无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其意即是说:诸行都是迁流不息无常的,念性原不离生灭,修因和感果差别悬殊,念佛怎么会是得圆通之因呢?文殊菩萨这样说,净宗学人看后可能会想不通,甚至因此产生疑惑而怀疑念佛的作用。其实不然,文殊菩萨当时之所以这样说,实是为了《楞严经》的当机阿难尊者的快速开悟;也为后世众生在修持的方法上能普遍得到实益。

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净土宗的初祖,又是西方三圣之一,菩萨为使此界末法时期的净业行人普遍得益,方于二十世纪初应化世间,适时地把《圆通章》列为净土五经之一,慈悲心切,我辈凡夫当感恩不尽!

印光大师说: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在念佛的时候:心须摄得专专注注,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字字分明,即摄耳根;这三根摄于佛号,念佛时,眼宜垂帘,不可睁大,眼睛就不会乱视;眼根既摄,鼻也不会乱嗅,则鼻根亦摄;身须恭敬,则身根亦摄。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而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均可渐得。

修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初入手时不能一下子就拒绝一切声尘,除了先要疏远外间粗尘,还得留些内在的细尘,并作为所观之境加以利用,以使心逐渐收摄。念佛之人正好利用佛念摄心,则与外界粗尘隔绝,但此时心中尚有能念的我,与所念的佛,这个能所对待的念不名真修,因为还是境界相对。待修到三摩地成就时,则心佛一如,能所不二,这就是《观经》上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才算是真正的修,才真正得到心能转物之三摩地。此时则不像初修者念佛时人定,念完佛出定后心又被外境牵着走。得三摩地后,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没有什么叫入定、住定、出定,此定妙不可言,故亦称妙定。

讲来虽十分容易,但如何都摄六根使净念相继,而得三摩地呢?这是净业行人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为方便同修,今举智瑜法师在《佛七讲话》中的一段开示,以明念佛都摄六根之法:我举个例子和大家讲,眼睛看到东西了,这个顺我意,那个不顺我意,那是六尘缘影生死流,假使你是顺意也好,不顺意也好,只管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那是涅槃流。耳朵听到声音,分别这个好听,那个不好听,那是生死流。好听也随它去,不好听也随它去,只管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那是走向涅槃之路。鼻子闻到香的、臭的,不动心是涅槃流。要动心随它转,那是生死流。嘴巴吃到好吃的,不好吃的,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那是走涅槃之路。若是遇到好吃的贪着,不好吃的起厌恶心,贪着心和厌恶心,那是生死流。身体触觉到物体的时候,生厌恶心、贪着心,都是生死流。不管它,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走的涅槃之路。如若心中乱打妄想,那你是随着生死流去。反之,你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那是走向涅槃。我这么一说,大家都应该知道了,原来生死和极乐都不出六根门头啊!随它转就是娑婆世界生死;不随它转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希望大家念佛的时候要彻底的摄心不乱,莫把六尘作自心。同修们听了老法师的这段开示之后,摄六根的方法做起来就容易了。

印光老法师提倡都摄六根的摄心念佛,但仍然教人谛听自已念佛的声音,这也是运用耳根圆通的法门。大师此类开示,在《文钞》中随处可见,他老常说:当摄耳谛听。念佛要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 大师为什么叫我们念佛时要用心听?其实这就是他老人家要我们运用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啊!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因为耳根是六根中最利的根,耳根被摄,六根也就被摄住了。原来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和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法门是内在统一的。现在同修们总可明白世尊所说的: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的原因了吧。《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圣者所报告的自证圆通之法,都是相互关联而统一的,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释迦世尊在《楞严经》中,既说提倡念佛求生净土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说《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此两种圆通法门对净土行人十分重要。因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都是西方三圣之一,都在阿弥陀世尊的左右,是辅佛行化的大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代表大喜大舍。圆满地修证大慈大悲与大喜大舍证到的境界,就是阿弥陀佛。也可以说,这就是阿弥陀佛因中修菩萨行的总纲,故知三圣中的一佛二菩萨,也是说明因果不二的表法。

学佛修行者不管修习何种法门,只要将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精神体现在行动上,始终如一地做去,最终必定成佛。从理上说,即是佛在每位同修的心中,佛法离不开心,心外求法便成外道。观世音菩萨上契诸佛同一慈心,下合众生同一悲仰。因此,我们学佛要使自己与诸佛的慈心相应,就要对众牛生起一种慈悯心,作无量无尽的喜舍与帮助。学观世音菩萨法门,同时还要实行菩萨的慈悲喜舍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圆成佛道。

End

慧律法师:临终助念的相关知识

助念之意义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

慧律法师:佛教的宇宙观

至于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在科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后..

慧律法师:放下爱恨恩怨 得清净无染的心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

星云大师: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的真相

死亡是什么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

慧律法师:千万别做佛教的罪人

西藏密宗是正法,毁谤者为恐怖分子。“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如此)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

慧律法师: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

慧律法师:念佛恳切的心如何生起来

三界的因,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是俱生的烦恼。最初一念不觉,出现了阿赖耶,跟着阿赖耶连带生起来的,前七识。末那识生起来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非常坚固,执着阿..

慧律法师: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没有永远的东西。今天你很有钱,但死了之后,钱就不是你的。你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床铺,死..

慧律法师:佛号最吉祥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

慧律法师: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好,这像什么,你们知道吗?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颗大钻石去换一颗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钻石..

慧律法师: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贪钱、贪..

慧律法师: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就去求诊。所谓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说破见不破法,也就是破众生的知见,不破佛法。法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

慧律法师:不了解生命,我们就得不到生命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修行人,唯一拥有..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一、四烦恼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开示录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我们要立即断然的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我们必须..

慧律法师: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