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观辉居士:金刚经注疏一 法会因由 善现起请
2024-12-28 08:44

法会因由分第一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①,佛②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③,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④俱。尔时,世尊⑤食时⑥,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⑦。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注解]

① 如是我闻一时 现在传世的佛陀说的一切经书,是在佛灭度后的第一个结夏安居,在七叶窟举行有五百位大阿罗汉参加的第一次经律结集时,由阿难背诵出来,由大伽叶记录整理而成的。句中的“我”字,即是阿难自称。

《龙胜论》载:世尊将辞世时,阿难向世尊请教:“如来在世亲自说法,人皆信受。如来灭后,一切经首当立何言?”世尊答:“当置‘如是我闻一时\’六字”。如是,表明实有这回事;我闻,表明是如来说的,是我听闻的;一时,指某一日,表明佛说这经法的时间。

② 佛佛是梵语音译,意为大觉大悟的人,这里专指释迦牟尼。释迦牟尼,释迦族人,姓瞿昙,名悉达多。公元前565年生,公元前486年灭度。29岁出家修道,出家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

③ 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古印度拘萨罗国都城名舍卫城,以国都名称国名,称舍卫国。娇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在舍卫城南购得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园林,修建精舍,施与释迦牟尼为居止说法之处,以太子和长者二人名字命名祗树给孤独园,简称祗树园。释迦牟尼在此说法二十五年。

④ 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佛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听佛说法的,是净饭王派来随侍的五个臣仆,这是最早随佛出家的五比丘(出家男子称为比丘)。第二批,拜火教的迦叶波三兄弟带领徒众一千人,随佛出家。第三批,舍利弗和目犍连各带徒众一百人,随佛出家。第四批,舍耶长者等五十人出家。到舍卫城时,出家僧团已发展到一千二百五十多人。

⑤ 世尊人们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作第二人称使用时都称世尊。

⑥ 食时当时僧团规定一天的上午至于中午前为食时。

⑦ 乞食为了磨炼心性,也为了广结佛缘,规定僧尼必须着衣持钵乞食。

[释净慧注疏]

如是 信辞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辞无繁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

我闻 证闻也。亲承曰我闻,传受曰所闻。此曰我闻,则亲承音旨也。

一时 化辰也。即法王启运之日,大众嘉会之时。

佛 化主也。大师之名,以觉为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满。异凡夫故自觉,异二乘故觉他,异菩萨故觉满。三者备矣,受佛名焉。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化处也。国是游历之境,园是依止之所。住国为化在俗之徒,住园为统出家之众。舍卫,此云闻物国,胜物多出此土,嘉名远振诸国,故曰闻物国也。祇陀是太子之名,此云战胜。太子载诞之时,王破敌军之贼,官人闻奏,遂以名。给孤独是国臣之号,本名须达。须达内慈而外富,赈贫恤寡,乡人美之,因以号焉。园是须达所买,树是祇陀之施。树为别物,园即总名。君上而臣下,不可直称独园;园总而树别,不可但言祇树;故兼之也。买园施树,事在别也。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同闻也。比丘有三义:一曰怖魔,二曰乞士,三曰破恶。怖魔在初,乞士居次,破恶最后。夫创轨玄门,即达降魔之志,故剃发染衣,天宫动而魔怖也。身为道器,身安即道隆。故已沾法服,须乞食以资身也。圣人道长,凡夫道消,故所修已满,即破恶以证果也。

尔时世尊 上明通序以证信,下明别序以发起。世尊,化主也。成实论云:具上九,号故曰世尊。

食时 化辰也。旭旦即始营,未毕,晚日则饭食复终。莫若辰午之间,正是初成之际。此辰行乞,故曰食时也。

着衣持钵 化仪也。外道或不着衣,或以手捧食。为破裸形外道故,所以着衣。为破手捧外道故,所以持钵。被僧伽梨衣,故曰着衣。执四天王所奉之钵,故云持钵。

入舍卫大城 化处也。此城家九亿,纵横十二由旬,故言大也。园南而城北,自外以适内,故言入。

乞食 化事也。由从之而乞食,则成彼之福田故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化等也。夫舍富从贫,即益贫不益富;舍贫从富,即益富不益贫。舍富从贫,故大迦叶所以被呵;舍贫从富,故须菩提所以置钵。今佛不尔,故云次第乞也。

还至本处 知足也。由知足故乞不过量。由乐静故还归本所也。

饭食讫 化终也。金刚之体,岂资于食?为益物故,现同饭也。

收衣钵 上叙行涂乞食,下明敷坐入静,欲令众生生福故,所以行涂而前乞。欲令众生生智故,所以入静而后说。收衣钵者,屏外缘也。制僧伽梨衣,为入聚落。受四天王钵,为贮资粮。还至本处,故衣须收。饭食事讫,故钵须置也。

洗足已 行涂所以秽足,敬定所以清身。

敷坐而坐 正入静也。将欲说法,故敷师子之坐,即事入定,宜结跏趺之坐也。

[白话解]

确实是我亲见亲闻的,当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随佛在一起的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一次,到了化缘乞食的时候,世尊披起袈裟,托着饭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在舍卫城中,顺次一家又一家,沿门乞讨,然后回到祗树给孤独园,吃过饭,收拾好衣钵,洗完脚,敷开法座,盘腿安坐。

善现起请分第二

佛的日常起居(行、住、卧、坐)无时不在体现并宣说实相般若(智慧),但只有那些证得佛果的“圣人”才能领悟,一般的凡夫俗子以及善男信女都不能了悟这种般若妙法。为使大众开悟,须菩提从座位上站起,请求佛为众生解说佛法。

[原文]

时,长老①须菩提②,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来③善护念诸菩萨④,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善提⑥心,云何应住⑦?云何降伏其心⑧?”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注解]

① 长老 位居上座的比丘,称为长老。

② 须菩提 舍卫城人,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佛赞须菩提解空第一。

③ 如来 如本来实际面目,就是如来。能如实地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达到主客观高度统一,就说见了如来。你能见如来,就可成为如来佛。在佛经中,如来又是佛的称号之一。

④ 菩萨 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修习自觉觉他的菩萨行的人,都称为菩萨。

⑤ 善男子 善女人 发心向佛的人,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⑥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意为无上正确;用般若智慧观照禅中的玄妙境界,从而净化心灵,建立无分别智,得诸法实相,这样的殊胜境界,称为菩提,意译觉悟,又译智慧,又译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译为无上正等正觉,简译为无上菩提、无上觉、无上道。

⑦ 云何应住 此处意为应抱什么态度,应立什么观点。

⑧ 云何降伏其心人的心境最难调御,心似猿猴,意像野马。坐禅如何能达到至静境界,说来容易做来难。云何降伏其心?怎样才能收住这个心猿意马?唐三藏往西天取经,靠观音菩萨的金箍咒,才能拴住顽猴孙悟空。须菩提虽然已修成解空第一的阿罗汉,对这问题还未得自在,所以请问如来。

[释净慧注疏]

时 长老须菩提 上明序分,言兴致之由。下明经体,彰即坐之益。长老,尊称也。须菩提,此云善吉,亦曰空生,生时其室尽空,故曰空生。父母问师,师云:唯善唯吉,故言善吉。

在大众中即从坐起 但尊人重法,理自不可端拱。况即事请道,所以侧身避席。

偏袒右肩 既表师资之仪,示有驱策之相。亦是随从国法,即以右袒为恭。

右膝着地 屈曲伏从,示无违拒之貌。

合掌恭敬 敛容祗肃,显有专一之心。

而白佛言 希有 世尊 既欲请道,宜先叹德。叹德之意,即为请益之基。希有世尊之言,命章总叹之谓也。

如来 如目真如。来目无分别智,如以不异为义,来以至处为功,三世诸佛皆以无分别智,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也。

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菩萨者,此云道心众生。护念,约转*轮时,化深行菩萨。付嘱,约般涅槃时,化浅行菩萨。护念者,护是防其自身与智慧力,令成就佛法。念即缘其所化弟子与教化力,令成就众生。化力有三:一神通轮,二记心轮,三正教轮。神通转变,故能使背邪以归正;记心言实,故能使除疑以生信;正教示理,故能使舍恶以修善。付嘱者,付是将浅以授深;嘱即教深以化浅。浅行菩萨于功德有二种:一已得,二未得。已得者欲令不舍,未得者欲使增修。故将浅以付深,嘱深化令不退也。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言善者,为异阐提、外道之流。男女者,即简二根阍阉之类。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名无,耨多罗名上,三名正,藐名遍,后三名知,菩提名觉,总曰无上正遍知觉。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无分别智,觉是无分别后智。如理智缘真,故言正;如量智缘俗,故言遍;无分别智断二种无知,故言知。无分别后智出眠梦之表,故言觉。此四智即佛果之正体。人若发心远求此体,名曰发菩提心。此立为问之本。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夫法门虽旷,不出大乘之与小乘、因德之与果德。此经显大乘法门,明菩萨正行,所以请因而不请果。由因成必得果故,亦举果以明因耳。大乘明因有三:一应得因,二加行因,三圆满因。所应得者谓菩提心,所可行者谓十度行,所须满者谓三德果。发心因乎佛性,起行因乎发心,圆果因乎加行。故以佛性为应得之因,发心为加行之因,加行为圆满之因。此文应具三问:初问应云何住,此请加行因,言欲发菩提心,住何心而成发。次问云何修行,此请圆满因,言欲修菩萨行,起何行而成修。后问云何降伏其心,此重请圆满因,言欲灭正行障,降何心而成灭。然因既有三:但请后二,何也?夫初因本有,本有者非佛事。后二新生,新生者是佛事。非佛事者,有说亦有,无说亦有。由此义故,不待问而自成。是佛事者,有说则有,无说则无。由此义故,必因请而方立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赞而后述,重其言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诫而后许,专其意也。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长老蒙许,言志愍也。

[白话解]

这时候,在大众中,须菩提从座位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双手胸前合十,恭恭敬敬对佛说:“我们敬爱的稀有的世尊啊!你一向无微不至地关怀爱护诸菩萨,谆谆教导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心修学无上菩提,要保持什么心态,确立什么观点,怎样才能降伏像猿猴、似野马的心?”

佛说:“好哇,真好哇!须菩提,你说得不错,如来很关怀爱护诸菩萨,常用心教导诸菩萨。你好好听着,我现在告诉你:善男子、善女人发心修学无上菩提应持的态度及怎样降服像猿猴、似野马的心。”

“是,世尊,我很高兴,很想听你说哩!”

End

慧律法师:临终助念的相关知识

助念之意义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

慧律法师:佛教的宇宙观

至于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在科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后..

慧律法师:放下爱恨恩怨 得清净无染的心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

星云大师: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的真相

死亡是什么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

慧律法师:千万别做佛教的罪人

西藏密宗是正法,毁谤者为恐怖分子。“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如此)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

慧律法师: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

慧律法师:念佛恳切的心如何生起来

三界的因,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是俱生的烦恼。最初一念不觉,出现了阿赖耶,跟着阿赖耶连带生起来的,前七识。末那识生起来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非常坚固,执着阿..

慧律法师: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没有永远的东西。今天你很有钱,但死了之后,钱就不是你的。你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床铺,死..

慧律法师:佛号最吉祥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

慧律法师: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好,这像什么,你们知道吗?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颗大钻石去换一颗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钻石..

慧律法师: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贪钱、贪..

慧律法师: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就去求诊。所谓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说破见不破法,也就是破众生的知见,不破佛法。法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

慧律法师:不了解生命,我们就得不到生命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修行人,唯一拥有..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一、四烦恼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开示录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我们要立即断然的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我们必须..

慧律法师: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