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2025-01-02 10:07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末世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

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证;(2)像法时,有教、有行、无证;(3)末法时,只有教而无行证,罕见有能证果位的人。三时年限,佛没有明说,后人说法不一。我国唐代流行的说法是,正法时五百年,像法时一千年,末法时一万年。

末世众生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

佛灭度后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万年。末法即为末世,离佛已远,深可悬忧。当今末法初期,能说正教的人还不算少,能证究竟的人实在不多。

示有诸过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欲度有过众生,先以同事相摄。心既相亲,方能受教。净名经说: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华严经载:善财善友,婆须蜜女。此皆菩萨示过教化之行。

正受解脱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五章之二

梵音三摩提,亦译作三昧,意译为正受。即是自心持续专注一境而不散乱之意。声闻乘的解脱,指空、无相、无作三种解脱门。由观无我而解脱我执,称为空解脱门;由观无常而离颠倒相,称为无相解脱门;由观苦而离渴爱的愿求,称为无愿解脱门。

正知见人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善达觉性,不因修生,决择无疑,名正知见。法句经说: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已来,究竟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性相如如,住于实际。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名真善知识。

世间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第三(一)

凡夫的观念、世俗的邪见妄念,就是世间。

世间戏论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九章

只讲见闻觉知的有为法,只讲因缘譬喻,道理说得冠冕堂皇,却不离烦恼,不得清净,不得见如来。这样的修行理论,不外文字游戏,称为世间戏论。

世尊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法会因由第一

人们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作第二人称使用时都称世尊。

本起清净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

佛昔根本所起最初之法,圆照本体元无烦恼。

本住法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三章

这里说的本住法,指世界上客观存在的真实法界。这法界,不因人的意识而转移,不是佛智所造,更不是凡夫妄识所造。佛智慧如实知,识心不能如实知。不要把这个法界与‘法唯心生\’的法混淆。唯心生的一切法,包括妄法和正法,妄法是识心所生,正法是般若智慧观察所得。离妄想入正智,才能如实知这个真一常住的法界。这本住法界,即是现代哲学界和科学界共同探求的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或说是客观规律。

阿含经说法界常住

佛在杂阿含经(一)、(二)说:“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

(三O一)说:“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见,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九》(十),世尊对比丘说:“彼云何为身证人?于是,有人身自作证,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来语,诸尊所说言教亦复不信,但任己性而游,是谓名为身证人。”

杂阿含经(二九九)佛告比丘:“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

这说明佛说“法缘自得”“法界常住”,在原始佛教直到大乘佛教都是一以贯之的,这是大乘、小乘都强调的重要观点。

本所不见本所不闻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立相之教,染净迢然。破相之宗,染净俱绝。今显觉性染净融通,于此之前未曾闻见。

本所因处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七章

因,亦是缘,因缘中最根本的条件,称为本因。

功德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功德不等于福德。凡夫拜佛,念“阿弥陀佛”,斋僧布施,供奉寺庙僧众,都为了求福报。所积善行而种的福田,称为福德。这福德不是功德。

梁武帝问中国禅宗初祖达摩:“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说:“实无功德。”

《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自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又说:“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右绕三匝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

右绕表示随顺觉性 三匝显佛一体三宝、三身、三德。

布施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

施财施物给需要帮助的人,施财物供养僧人和寺庙,是布施;弘扬佛法,度济人们心中疾苦,引导人们发大乘心,向菩提路,是布施,称为法施。这里说的布施,着重指法施。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布者普也。施者舍也。菩萨所修六度万行。以布施为初度摄后五度。盖施有三种。资生施。无畏施。法施也。资生施者。施以财物资他生也。无畏施者。持戒不恼无冤。忍辱不报有冤。法施者。精进不倦说法。禅定不差机说法。智慧不颠倒说法。然一切布施不过六尘。所谓六尘如床敷卧具饮食汤药之类是也。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着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体空故。能不住于相。三轮者。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

平等不动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虚空本无生灭动摇,诸法亦本不生灭。一一当体如如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法句经云。诸法从本来无是亦无非。是非相寂灭。本来无所动。然诸法与觉性平等。未名理事无碍法界者。夫理事无碍。要须多事全同一理而寂然。一理全成多事而迁变。即动即静即静即动。生灭广陜一切皆尔。翻覆无碍。今但一向不动。但是摄色等事同真空理。故唯名真空观

平等性智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圆觉如何安立道场

此以四惑相应,妄计赖耶为自内我。于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见。今既所缘性寂,能缘七识自如,如性皆同,得平等性。

平等性智心无病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四

我们众生所以有种种生老病死的苦,其症结即在于《维摩经》所谓“无明”、“有爱”。这无明、有爱,实是身心众病的根源。广言之,即是与第七识恒相应的我疑、我爱、我见、我慢四种根本烦恼。……若将第七识上的心病去掉,心病自然痊愈,平等性智也自然现行了。

灭三昧门乐醉所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

指声闻、圆觉入寂灭正受,耽着寂灭正受乐,醉于寂灭正受乐,以此为涅槃。

灭度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大乘正宗分第三

让一切众生自生自灭。《六祖坛经·忏悔品》说:“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道!且不是惠能(六祖自称名字)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为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灭度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第七章

灭尽烦恼,度过生灭苦海到达无生灭的彼岸。

业障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做了一件事,说了一句话,想了一个念头,都是造了一个业。有善业,有恶业,有不善不恶的业,名为无记。身体行为所造的名为身业;语言所造的名为口业;心里想的、贮存在心里的,包括现识和既有的所有认识都是业,名为意业。思想意识指导语言行动,身、口、意三业,意业为根本。佛教提倡十善业,即远离杀生、偷盗、淫秽、(这三种属于身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属于口业)贪欲、嗔恚、邪见(这三种属于意业)十种恶业。远离这十种恶业,就是十善业。障,指修行路上的障碍。大乘立烦恼障、所知障二障,或说事障、理障二障。事障即烦恼障,指六根、六尘所引起的粗烦恼,令身心不得安宁。理障即所知障,又称智障,指因无始无明虚妄习气熏习而成的藏识作用,在三昧中显现的不思议变幻景象引起的妄想妄识以及名言章句等概念。这有别于前边说的粗烦恼,称为微细烦恼。粗烦恼所起的生灭现象,名为分段生死;微细烦恼所起的生灭现象名为变易生死。声闻阿罗汉只离分段生死,未离变易生死。

业种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一

做了一件事,说了一句话,都是造了一个业。身体行为所造的名为身业;语言所造的名为口业;心里想的、贮存在心里的,包括现识和既有的所有认识都是业,名为意业。障,指修行路上的障碍。身业、口业、意业会形成业力,障碍修行。大乘立烦恼障、所知障二种业障,或说事障、理障二种业障。烦恼障指六根、六尘所引起的粗烦恼。所知障,指因无始无明虚妄习气熏习而成的藏识作用,在三昧中显现的不思议变幻景象引起的妄想妄识。这有别于前边说的粗烦恼,称为微细烦恼。

卢舍那佛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三章

梵文losana的音译。《梵网经》说卢舍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

因前妄认身心相,烦恼生灭不停,古人死与灭同义,所以说轮转生死。所谓轮转生死,即在三界六道生死轮回。

由旬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四第三十八章之一

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第六第二十六章天竺国计算距离的单位。一上由旬六十里,一中由旬五十里,一下由旬四十里。

由妄想我及爱我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我体本无,妄想为有。金刚经说九类众生,无一不是妄想所生。愚夫执着有我,便起贪爱执着。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

佛经中的“法”,有多种义:(1)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客尘称为“ 法”。这是由感觉器官的感知功能与被感知的事物因缘和合生起的感性认识,再经思维加工形成的理性认识。(2)泛指一切认识,包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潜意识。(3)指认识事物(包括客观事物和主观自我)和改造事物的方法。(4)指本住的法界,即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变化规律,即是客观真理。“心”亦有多种义:(1)识心,指染杂不净的妄想心,未离三界妄有、未离意识的心都是妄心。(2)本来清净的如来藏心,即真如一心。(3)肉团心,即生理学说的心脏。本经说的心为前二种义,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功能。本住法界非心生,此外一切法,包括正法、邪法、善法、恶法,都是心生。心生了法,经长期熏习成烙印,便成为埋藏心底的藏识种子。现识、藏识辗转相因,便生起攀缘心,就是妄心。所以说,生出来的法又引起心的种种活动。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

以静澄心,自不起念,阿赖耶识流注不停,便有习气烦劳动扰。

由延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一章

又译由旬,是古印度计算里程的单位,以帝王行军一日的行程为一由延,约是三十里或四十里。

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付嘱品第十之七(一)

此句中“众生”,指世间之人。

四无所畏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一、正知一切法无所畏。二、尽诸漏及习无所畏。三、说一切障道法无所畏。四、说出苦道无所畏。

四天王所住宫殿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七章

佛说阿难在禅定中未得无漏清净,接下来说到四天王所居之处,说的是禅话。小乘法把在欲界修行比喻为登须弥山,欲界天的第一层天就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四天王分管东南西北,为佛教的护法神。名号分别是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实即是象征持身清净、善法增长、善见、多闻的代表。这里说的“四天王所居之处”,指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

四无碍智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与外道辩说或接引声闻缘觉入大乘,都要求佛子善辩无碍,做到四种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四无碍辩决定力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

与外道辩说或接引声闻缘觉入大乘,都要求佛子善辩无碍,做到四种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四正勤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第二十四章

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恒令灭,未生善法令生出,已生善法令断长。

四者灭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

灭除心境,名为灭病。前者止息心念令寂,此则妄计身心根尘本来空寂。前者不妨见有根尘,但不随念爱染,名为止息。此则认为根尘亦无,坚持寂灭之相。患灭病者,执着断尽烦恼,空却身心。错认一切永寂,是为圆觉。何以有此病?此病从寂观中来。迷于寂灭及断烦恼,乃成此病。

四颠倒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第三十四章

有凡夫四颠倒和二乘四颠倒。凡夫把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世间执着为常、乐、我、净,这是凡夫四颠倒。二乘人破了世间的常、乐、我、净,建立了世间无常、苦、无我、不净观,世尊为说常乐我净的涅槃,二乘人却执着常乐我净的涅槃,以为至宝,这是二乘的四颠倒。世尊为破二乘的四颠倒,在说非常非无常等不二法门。

四相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定慧品第四之一

《金刚经·大乘正宗分第三》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维摩经·弟子品》载,维摩诘(化身成居士的菩萨)对佛弟子目犍连说:“凡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专说奢摩他(寂静)、三摩(正定)、禅那(正思维、禅定中的智慧)三净观的《圆觉经》载,佛对净诸业障菩萨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是我相?以自我为中心,未离感性认识境界。是人相?以理性思维悟得此身非我,但仍是从自身心流出的认识。还有少想,都是人相。是众生相?已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但仍受禅中幻境(即心中众生)所惑,这是众生相。是寿者相?能不逐境生心,觉知诸幻都是尘垢。但禅中仍有觉所觉,未能彻底脱离无始无明引起的生灭现象的困惑,即是寿者相。

End

慧律法师:临终助念的相关知识

助念之意义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

慧律法师:佛教的宇宙观

至于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在科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后..

慧律法师:放下爱恨恩怨 得清净无染的心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

星云大师: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的真相

死亡是什么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

慧律法师:千万别做佛教的罪人

西藏密宗是正法,毁谤者为恐怖分子。“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如此)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

慧律法师: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

慧律法师:念佛恳切的心如何生起来

三界的因,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是俱生的烦恼。最初一念不觉,出现了阿赖耶,跟着阿赖耶连带生起来的,前七识。末那识生起来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非常坚固,执着阿..

慧律法师: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没有永远的东西。今天你很有钱,但死了之后,钱就不是你的。你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床铺,死..

慧律法师:佛号最吉祥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

慧律法师: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好,这像什么,你们知道吗?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颗大钻石去换一颗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钻石..

慧律法师: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贪钱、贪..

慧律法师: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就去求诊。所谓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说破见不破法,也就是破众生的知见,不破佛法。法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

慧律法师:不了解生命,我们就得不到生命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修行人,唯一拥有..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一、四烦恼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开示录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我们要立即断然的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我们必须..

慧律法师: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