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是说: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萨们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当执迷于色而生心,不应当执迷于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应一无所住而生起清净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是约在《金刚经》经文的三分之一处。当年还是柴夫的禅宗六祖慧能到客店送柴,听客人诵经到此处,他就猛醒,直奔黄梅,见到五祖弘忍。五祖叫他作务,他说: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不知更作何务?后五祖专给他讲此经,又到此处,慧能当下大悟,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便付衣钵。五祖开始用《金刚经》教导大家,到了六祖以后,《金刚经》就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心中心。明代高僧蕅益大师说:金刚般若大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足以蔽之。也就是说,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包括《金刚经》的全部玄义。蕅益大师又说:生心无住非二,唯无住故生心。《金刚经》中又云:应生无所住心。应如是生清净心。故知所生的心,即是清净无住的心。
心无所住,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高层次境界。
唐代有个三藏法师自诩有他心通的本领,他来到高僧慧忠禅师面前,想一展神通。
慧忠禅师谦和地问他:早就听说你能够看透他人的心迹,确乎如此吗?
三藏法师颇有些得意地答道:只是些小小伎俩而已!
慧忠禅师于是起心动念,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法师运用神通查看,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禅师微笑着点点头,将心念一转,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法师又运用神通查看,答道: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去了?
慧忠禅师面露嘉许之色:果然了得!称赞之后,随即一切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甚深禅定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心中一无所住。
三藏法师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法师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但对慧忠禅师的心迹了无所得,一时不知所措。
慧忠禅师缓缓出定,笑着对三藏法师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道他人一切去处,好极!好极!可是却不能探察老僧的心迹,知道这是为何?
三藏一脸茫然地摇摇头。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彼时没有心迹;既然没有,你如何能够照察得到呢?
人生为什么有很多痛苦,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执迷,心为物役,心为情役。痛苦是因为我们心中执迷的东西不能得到,或者得到了之后要失去。《金刚经》中说: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只要内心还有一点执著和贪恋,都会成为轮回堕落的原因。真正的清净心是无有一丝挂碍。《心经》中说: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内心清净,无牵无挂,才会无所得,也无所失,彻底解脱一切痛苦。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初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直指众生的本心与十方如来的妙明真心无二无别。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众生又在昏昧颠倒之中呢?那就是世尊当时紧接着说的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只因众生执人(人我执)、执法(法我执)着一切相。妄念相续从无间断,所以虽有真心,但不能显现。也就是不能证得。所以《金刚经》首劝人们离相无住,若能生无所住心,便离一切垢染缠缚,便是清净心,即是妙明真心。
无住而生心,功德殊胜,不可思议。生心与不住不二,故可终日生心终日无住,终日无住终日生心,此实深契不二的大乘菩萨境界,不是凡夫与阿罗汉缘觉等所能了知。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赐给五台山碧山寺方丈金碧峰禅师一个紫金钵,很珍贵。金碧峰禅师也非常喜欢。
金碧峰禅师入定功夫非常了不得。有一天,阎罗王派小鬼来抓他,却到处找不到。
小鬼问监斋菩萨,金碧峰禅师哪里去了?菩萨告诉说在房间坐禅,但是小鬼就是找不到。
菩萨教小鬼一个办法,说禅师最爱那个紫金钵,你去敲敲它即可。
果然,金碧峰禅师听到敲金钵声,动了念头。这念头一动,无常鬼就看到了,铁链过去就将他给绑住了。
金碧峰急中生智,对小鬼说:麻烦你给阎王老子说,过七天后再来找我,我把事情安排好了跟你去。
无常鬼听信其言,放了他。
待无常鬼走后,金碧峰禅师立即把紫金钵摔破,不再为心里有这一念爱好放不下而挂念了。
金碧峰禅师于是七天七夜大精进禅定。七天限期到了,无常鬼再来找金碧峰,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只看到金碧峰禅师在墙上留的几句话:
若要抓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若能锁得虚空住,再来抓我金碧峰。
佛把众生分为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六道是因自我心中的善恶净垢而上下流转不停:心若为善,便是天堂;心若守规矩,就是人的境界;心若起了嗔恨,就是阿修罗;心若起杀、盗、淫的恶念,便容易堕入地狱;起了贪念,就是饿鬼的境界;心若乱节无伦常,将来就会落入畜生道。这六种境界都是由心所造,心也因此受外界所转动而无法解脱。所有的痛苦和堕落,皆由每个人内心有各自牵挂的紫金钵。
心为什么会被境界所转?简单地说,是因为不能生起真正的清净心,有贪、嗔、痴三毒的垢染。心中若有贪念,境界一现就很容易被它迷惑。贪色的人就着迷于男女色欲,有些男人看到漂亮的女孩就忘了自己,极易被女色所迷;轻者引来家庭不和,重者会因而倾家荡产,更严重的会因色而引起奸杀事件。一个心念清净的人,怎么会被女色迷误而干出蠢事来呢?
再比如很多人贪财。其实财不转人,而是人心自转。如一堆白银,它本身虽是银光闪闪,但其物体自在,只是人心自贪迷。心如执迷于财物,则轻者会引发内心的烦恼,重者导致精神失常。比如现在玩彩票、玩股票的情形,常听说有人为了彩票而精神错乱,或为了股票的跌停而精神失常,有的甚至于跳楼自杀。如果他内心清净无所贪求,会导致这样的人生悲剧吗?
人们常说:色不迷人,人自迷;财不害人,人自害。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把财、色、名、利等看得很淡薄,永葆一颗无所住的清净心,把心力运用在利益他人上。
北宋永明延寿禅师所著的《心赋注》曰:无住心体,灵知不昧。又云:心常寂是自性体,心常知是自性用。《华严经》中说: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当一个人真正拥有一颗一无所住的清净心,不执迷于任何事物,才能使心获得彻底的解放,使心释放出不可思议的能量。
End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然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习行即久,不知其非,凡以为礼。故祭天地,祭祖宗,奉父母,待宾客,皆以肉为表示诚孝恭敬之物。世间圣人,不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亦随顺..
印光大师: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
念佛发光,乃属魔境。急为写信,令勿以为是,久则自息。倘以此为圣境现前,则将来恐致魔鬼附体,著魔发狂,不可救药。良以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来报..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此约世间法论也。若约佛法论,达固可以兼善,穷亦可以兼善。严持戒律,敦笃伦常,以身率物,俾一切人相观而善。待其欣欣向往之心发,则示之以..
按佛经,八功德水。一澄清,异此方混浊。二清泠,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臭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
为父母念佛比为自己念功德大原文汝欲母往生西方,欲父身心康健,生享安乐,死归净土。当率其家属男女老幼,同皆认真念佛。以祈佛慈加被,消灭罪业,增长善根。何得但以百声千声佛..
《印光法师文钞》:念佛之法何可执定?古人立法,如药肆中俱备药品。吾人用法,须称量自己之精神气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刚,或默,俱无不可。昏沉则不妨大声以退..
《印光法师文钞》:买物放生,与布施同,须善设法。勿立定期,勿认定地,勿议定物,随缘买放,生得实益。若定期、定地、定物,则是促人多捕矣。应当如何放生?放生是否必须..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安住寂光净土,恒享真常法乐。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救苦情殷,度生念切,故复不离寂光,垂形九界。于十方微尘佛刹,普现..
精进念佛之故,转重报为轻报。《印光法师文钞》:书中言念佛急进、中气虚极,此汝不善用心所致。夫念佛一事,当随各人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何得一向大声..
放生光一向不主张于佛菩萨诞期,及各朔望好日期放生。此事已成铁案。捕生者特为放生者多捕,则买而放者,亦多有因放而捕来耳。然人情多好名,此各日放生则有名。又人情多以因循..
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
印光大师论诚敬与学佛至诚心为《观经》上品上生三心之首,印光大师对至诚心作了多方阐发,开示了诚敬的利益、亵慢的过患以及诚敬观修的方法。大师在《复永嘉某居士书一》中言..
《印光法师文钞》:不饮酒者,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非为,故佛制而断之,凡修行者皆不许饮,并及葱韭薤蒜五种荤菜,气味臭秽,体不清洁,熟食发..
现阴、中阴、后阴译文隔阴之迷的“阴”就是色身,也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阴。由于修行人未能彻底断除三界内的见、思二惑。经过再一受生,仍然会有所迷失,所以说叫做隔..
接手书,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
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后,就抵死不肯舍弃自己错误的观念,这种错..
广钦老和尚:别人毁谤我,当作消业障,只要这么想,就没有什么烦恼了慧律法师记得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组团去参访广钦老和尚。在进去之前,有一位同学一心想要和广钦..
佛教追求的最高原则就叫做涅槃,涅槃翻译成中文叫做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意思就是我们要用这颗心--智慧的心解脱的心来面对这个世间。什么叫做不生不灭呢?意思就是说任何的东..
助念之意义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
至于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在科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后..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
死亡是什么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
西藏密宗是正法,毁谤者为恐怖分子。“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如此)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
※神佛不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傅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只,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
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
三界的因,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是俱生的烦恼。最初一念不觉,出现了阿赖耶,跟着阿赖耶连带生起来的,前七识。末那识生起来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非常坚固,执着阿..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没有永远的东西。今天你很有钱,但死了之后,钱就不是你的。你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床铺,死..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好,这像什么,你们知道吗?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颗大钻石去换一颗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钻石..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贪钱、贪..
时常会听到有些出家僧尼、在家居士或者社会人士,喜欢评论出家人的对错是非,不守规矩不持戒律等等,其实出家比丘、比丘尼都不可以说僧过恶,何况在家人呢?因为说僧过恶,就是谈..
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就去求诊。所谓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说破见不破法,也就是破众生的知见,不破佛法。法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修行人,唯一拥有..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一、四烦恼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
有一个信徒拜佛拜得非常烦恼,她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念了一年、两年。诵《无量寿经》诵了十年、二十年一直烦恼,她没有找到佛教的根本,她以为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解决,或者一部..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我们要立即断然的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我们必须..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人,生而不平等」。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穷究一生的研究,然后,想要为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论,才真正为众生提出了究竟解决之道。人的..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