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梵文Srataapanna(须陀洹)的旧译。小乘四果的第一果。谓初入圣人之流。《金刚经·一相无相分》:“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同时指紧跟时流,或列入流品。也指加入某个行列。如鲁迅《南腔北调·题记》:“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
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证四果阿罗汉,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因此须陀洹已断此四相。南传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出自《金刚经》。意思是修行的人,不要将心保留在任何事物上面。在修行中,始终要保持一种空的心态。要视一切如浮云。如果身处事物之中,要认真对待事物,但是过后即忘。既不执著它的生起,也不执著它的发生,又不去执著于它的将来。因为普通人,很难从具体的事物当中,做到心..
【释义】衣:袈裟;钵:钵盂,古代和尚用的食器,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例句】《金刚经》:“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的授受,常付衣钵为信证,称为衣钵相传..
贤圣是没有这种差别的!佛说缘觉的境界比声闻高,是随顺我们凡夫说的,我们以为是这样,佛才这样说。实际上圣者没有高下的分别!《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自性是平等的,没有差别。但修行人断烦恼的功夫不一样,缘觉断证的功夫超过声闻,这是佛对凡夫讲的。而证果的..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包括现识和业识。一种理论,一个观点,一个念头..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证;(2)像法时,有教、有行、无证;(3)末法时,只有教而无行证,罕见有能证果..
在《金刚经》的结尾部分,佛陀说出了一个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很多人认为这里的“有为法”指的是有为的(修)法,其实这是不对的。佛陀真正说的有为法,其实指的是五蕴。佛陀讲法几十年,对于众生的概念一直都是:众生都生存在五蕴的纠缠中。这也是佛陀传法的核心..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一切有为法这句话出于《金刚经》中著名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我们应持这样的观点:所有事物现象,都是空幻的,生灭无常的。‘一切有为法’‘一切有为’的境界,就如同这个幻师变化出的幻术一样,是‘虚妄不实’,是‘如梦..
《金刚经》当中所说的一切法,无非是两大类,就是我们上面讲的:一种是事相,是“有为法”;另一种是体性,是“无为法”。体性和事相是相对的,也是统一的。斗胆拿佛祖他老人家做个比方:我们经常在经书上见到,释迦摩尼他老人家,有十种不同的名号,比如:如来、世尊、应供、正遍知、明行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