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卿,浙江永嘉人。性刚直,以勤俭持家。对于佛法,向无信心。有男女各二,次女皈依三宝,法名信莲,益卿见其茹素念佛,甚不谓然。嗣听吴璧华居士说佛法,即信向,遂朝普陀,皈依印光法师,法名慧澄。在山复受五戒。归家后,概不问家事,日赴水月庵,诵金刚经二十卷。一藏圆满,放下身心,一心念..
明代藕益大师《十大碍行》语译事理浅释王智隆居士我是修学净土宗的初学者。净土宗以一心念佛,往生西方为目标,看似容易,实行困难。为什么?难就难在一心不乱这四个字上。念佛要达到一心不乱,就是在事相上处处磨炼自己,倘能真正做到《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
第四讲今天是第四讲,我们从另一部经谈起,这部经很重要,但是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这部经的经题就是:《大方等如来藏经》。这部经最早翻译于南北朝之前的东晋时期。是由北天竺,也就是印度的三藏法师佛陀拔陀罗翻译的。到了唐代,由密宗大德不空金刚阿阇黎又翻译了一次。他译成的..
我每次看到天真无邪的小孩子,都会想到《金刚经》中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对于我们这些大人要花费半生心血才能体悟到的东西,孩子天生已具足了。甚至像禅宗说的当下即是、无牵无挂,在孩子的心境上也可看见。近读思想家唐君毅的著作,看到他写孩子的片段,他说:有..
从科学与佛学看因果观王守益著引言一、宿命论的简义二、因果律的简义三、科学界的决定性理论四、科学界的机率性理论五、楞严经的「非因缘非自然性」六、金刚经的无有定法七、结论引言为了解因果究竟是甚么,我们将在下面作广泛的探讨。在科学时代的今天,我们也要从科学的观点,去看因..
汝发心守墓,以期令慈未往生则得往生,已往生即高增莲品,当念佛号。每日分二时,看净土五经。金刚经功德虽大,于净土法门,未能发明。不如看净土五经,于亡于存,均有实益也。念大悲咒亦分一时,此外则专一念佛。念时,字字句句,必须听得明明了了。即心中默念,也要听得明了。..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有的人现在虽然持戒念经,也已断恶修善,可仍然被周围的人瞧不起。那是因为这个人如果今生不能亲近佛法,不信佛、不学佛的话,以他往世的业力,此生死后,本该堕入恶道。因为他遇到了佛法,能持戒诵经,所以该堕恶道的罪业,在被人轻贱或是辱骂声中得以清除。骂他、..
佛法是应机而说的,众生的烦恼多,所以经典也要多,才能达成济度的任务。你想学佛,并不需要研读那么多的经,只要选择某一部大乘经典,终身持诵就可以了。像金刚经、普门品、心经和弥陀经,都很适合在家人受持。如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看经,也不要紧,那就修念佛法门好了,只要记住..
用「庵摩罗识」观想梁乃崇教授《金刚经》有一个偈子:「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从这个偈子,大家可能马上就会有一个问题:我们念咒、观想是不是有毛病啊?念咒、观想如果弄不好,是有毛病的。所以大家在持咒、观想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落入邪道。那么如何..
两则《金刚经》的实例梁乃崇教授从《瑟谷传奇》、《夏山学校》这两本书里,我看到了对《金刚经》的实践。一是「礼即非礼,是名礼」。在夏山学校里,「有没有礼节」和「有没有礼貌」是不同的两件事。创办人尼尔区分了「礼貌」和「礼节」的不同:「礼节」是礼的一些形式化的部分,譬如跟人家说话..